0:00
/
2:20
加载完毕: 0%
进度: 0%
媒体流类型直播
-2:20
 
1x
file ID:
request ID:
media type:
mime type:
provider:
resolution:
rate:
frames:
buffer:
connection speed:
info:
[X]

央广网呼和浩特10月9日消息(记者魏全民 见习记者邵玉琴)丁蒸、炸、汆、炒、烙……武川人简单平静的生活从热腾腾的莜面早餐开始。清早,可镇大街小巷的莜面馆热闹起来,人们围坐桌前,唇齿留香间,品地道美味,话家长里短。

北纬41°—43°,是莜麦的“黄金生长带”,内蒙古自治区武川县正好处于这个区域。

有着千年种植历史的莜麦(央广网发 受访单位供图)

武川莜麦种植历史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古代。据当地人说,早在元朝时期,武川地区就开始种植莜麦。如今,武川人将莜麦磨成面粉,制作成各种美食。

“三十里的莜面,二十里的糕,十里的荞面饿断腰。”这是说莜面耐饥饿,能量大。因此,便携耐饿的莜面成为历代戍边将士们的军粮。

如今,在倡导绿色健康粗粮的时代,莜面成为北方地区大众餐桌上的热门面食。

武川县地理位置独特,北望草原,南临阴山,俗称“后山”。

“后山三件宝,莜面、山药、羊皮袄。”在众多特产中,莜麦位列三宝之首,足见其在当地百姓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2008年11月,“武川莜面制作技艺”列入呼和浩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经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批准,正式列入内蒙古自治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又是一年莜麦收获季,武川县的广袤田野,莜麦飘香。

记者走进内蒙古自治区莜面饮食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贾银凤家里,感受她的莜面制作技艺及莜面手工艺品的精致与美妙。

制作精美的莜面工艺品(央广网见习记者 邵玉琴 摄)

贾银凤出生于武川县哈拉合少乡的一个小村庄里,她说,自有记忆起,家里就一直种莜麦、吃莜面。

“村里人一日三餐离不开莜面,早上窝窝,中午鱼鱼,晚上丸丸……”贾银凤从8岁起就跟着母亲学做莜面,并将童年记忆中的味道一直沿袭至今。

在贾银凤看来,莜面不仅仅是后山人的一日三餐,更是一代又一代人的温暖记忆。它记录了农耕文明的时代变迁,承载着莜面传承人的文化使命。

当天,贾银凤向记者演示了她制作莜面的全过程。

泛着麦香的莜面粉、泽蒙花味扑鼻的凉汤、五颜六色的蔬菜辅料……小小灶台成了武川莜面制作非遗传承人展示技艺的“阵地”。

近年来莜面制作种类五花八门,贾银凤掌握了窝窝、鱼鱼、山药鱼子、山药糕、圪团、饺饺、山药条条、煮鱼子、块垒等上百种武川莜面的制作方法。

谈及莜面的营养价值以及制作工艺,贾银凤专业而细致。她说,莜面好吃却工序复杂。做莜面讲究三生三熟,炒熟后的莜麦研磨成莜麦粉,用1:1的开水烫熟和面,然后制作成人们喜爱的形状后,再上锅蒸熟。

和莜面是一门基本功(央广网见习记者 邵玉琴 摄)

将莜面倒进光滑的盆里,开水烫面、和面,和面时面揉至手光、盆光、面光。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和面是个基本功夫,相对简单。

但是搓莜面可不一样,它讲究的是手、眼、心的协调力。莜面窝窝是人们喜爱的一款莜面种类,搓窝窝需要一块光滑的石板,将莜面团置于石板间,用手掌心向前推。这一推一卷间,是手与面的对话,更是匠心的展现。

“手掌的力度不太好拿捏,用力过了太薄不易成型,力小了窝窝太厚,口感不佳。”

今天,贾银凤要挑战的是左右手同时开搓10根莜面。这不仅考验制作者手上的功夫,还有力道。她表示,之前她最多一次搓8根莜面。

将莜面捏成团,双手同时运力,细细的条条慢慢在手掌间延伸。首次挑战,虽然速度没那么快,但是搓出来的莜面均匀而光滑。

“要知莜面有多好,且看开笼十里香”。刚刚出笼的莜面嫩滑筋道,软糯香甜,配上浓香的肉汤或冷调的蔬菜凉汤,叫人唇齿留香,回味无穷。

采访当天,尽管没来得及品尝贾银凤亲手制作的现蒸莜面,但是那一碗鲜香四溢的凉汤足以让人解馋。

五根莜面同时开搓(央广网见习记者 邵玉琴 摄)

在这位莜面制作传承人的眼里,优质的原料、娴熟的制作技艺以及创新多变的莜面产品进一步擦亮了武川莜面的“金字招牌”。

常年做莜面,贾银凤早已摸透了莜面的特质。

“现和的莜面柔软有韧劲,一旦干了坚硬如泥。”掌握了“面性”后的她开始琢磨用莜面捏出让人耳目一新的手工艺品。

经常外出参加莜面制作展示的贾银凤从面塑中受到启发,她尝试在莜面里加各种颜色的蔬菜汁,经揉捏刻画,制作莜面艺术品。

小鹿漫步、鸳鸯戏水、祥龙舞动、石榴花开……惟妙惟肖的花鸟虫鱼,细腻精巧、鲜艳夺目。

她表示,作为传承人,让人们在品味塞外百变莜面美食的同时,也能领略到莜面的创新发展活力和匠人匠心。

贾银凤的小孙子韩镕泽是奶奶的“铁杆粉丝”。九岁的他已经能熟练捏莜面窝窝,搓莜面鱼鱼。

“奶奶做的事情很有意义,我以后也会传承莜麦文化。”采访当天,韩镕泽带着两位同学和奶奶学习莜面工艺品制作。

贾银凤带着小孙子(左二)和两名小学生一起搓莜面(央广网见习记者 邵玉琴 摄)

精巧地揉捏,娓娓道来地讲解,制作的是面食,传承的是文化。

如今,在武川县,贾银凤早已是家喻户晓的“莜面匠人”。这不仅源于她地道精湛的莜面技艺,也因她对武川莜面制作及莜面文化传承所作出的默默奉献。

近年来,贾银凤带着“武川莜面制作技艺”走进学校、进乡镇、进社区,参加县、市、区各类主题的技能大赛、文化节庆活动,让武川地标莜面走出县市,走出自治区,向全国食客展示北方美味莜面悠远厚重的乡土文化内涵。

编辑:魏全民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