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
/
2:57
加载完毕: 0%
进度: 0%
媒体流类型直播
-2:57
 
1x
file ID:
request ID:
media type:
mime type:
provider:
resolution:
rate:
frames:
buffer:
connection speed:
info:
[X]

央广网通辽9月18日消息(记者魏全民 见习记者邵玉琴)“别小看我们这里的农民,不仅会上网、会用网,还能将科学技术应用到田间地头。”内蒙古开鲁县保安农场果农何永立认为自己达到了“新农人”标准要求。

“发展新质生产力,将成为新时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着力点。”在前不久召开的《中国农村发展报告2024》发布会暨以新质生产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学术研讨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魏后凯指出,农业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难点。他认为,长期以来,广大农村地区对科技、互联网的应用相对滞后,需要各级领导干部真抓实干、担当作为,努力推动才能见到成果。

2024年中秋节前夕,记者走进内蒙古通辽市开鲁县,目睹该县“数字+”赋能乡村治理结出的新成果。

“数字开鲁”,一张网链接千万家

走进“数字开鲁运营指挥中心”,墙上的电子大屏吸引了记者的关注,大屏上实时变化着平台的各项运营数据。

“别看大厅只有700平方米,这里是开鲁县城乡发展的智慧大脑。”运营负责人张立金告诉记者,平台以富民、服务和数据资产三大主线为核心,为全县产业发展、基层治理、政务服务赋能,实现了可快速落地、可发挥实效、可持续运营的数字乡村“开鲁模式”。

“数字开鲁”采取政府建设、企业运营,专家支撑的运营模式,截至目前,注册量近14万人次。

“开鲁县一共31.3万人口,平均每户有一个人就在里面。平台内容一年多时间累计点击率达1600多万人次。”张立金说。

“数字开鲁”建设模式(央广网实习记者 邸寒宇 摄)

网上处理诉求,线上学习红干椒、玉米种植技术,企业信用评估、土壤墒情监测、虫情病情监测、气象监测服务……在这些切实为百姓解忧的服务方式下,“数字开鲁”犹如神经末梢触及乡村百姓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精准服务于当地百姓生活。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开鲁在落实执行数字化乡村治理上注重了百姓使用的体验感,让百姓感觉有用、能用、好用,才能使数字化在乡村治理上更好发挥作用。

地处西辽河冲积平原腹地的内蒙古开鲁县是中国北方最大的县域红干椒生产集散地、国家级出口红辣椒质量安全示范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绿色标准化生产基地,也是人口较集中的县域区。

在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开鲁县干部群众积极响应国家关于发展数字建设的号召,真抓实干,深入实施数字赋能城乡治理,以数据为引擎,驱动乡村社会化管理、产业发展,县域经济向智能化、精准化迈进,“智慧乡村”的开鲁模式值得研究学习。

数字赋能,五大产业因“数”而增

玉米、红干椒、林果、肉牛、文旅是开鲁县重点打造的五大产业,通过数字化助力,这五大产业获得迭代升级。

在“开鲁农牧业”APP上,汇聚了来自中科院等科研院所的院士、专家团队及技术骨干。他们分别研究玉米种植、红干椒产业、林果经济以及肉牛产业。专家做客“云”端,以科普短视频或直播形式指导开鲁种植户科学种植养殖。对于突发技术难题、网上留言、不明白的种植问题可以通过技术人员与专家电话沟通,及时为种植户解难纾困。

记者了解到,开鲁的数字化乡村建设着眼百姓需求,突出“数字+服务”,搭建“开鲁农牧业”综合服务平台,为农民提供统一的服务入口。与全县农民紧密联结,为农民提供农技知识、专家指导、直播培训、社会化服务等几十项全免费服务。

截至目前,已聘请国家、自治区、市、县等上百名专家团队精心创作优质农技科普短视频1413期,开展线上直播114次,累计培训近23万人次,这些视频资料在网上可查可看,农民形成了上网聆听专家讲座,来解决田间实际问题的习惯。

开鲁县保安农场的邢彦斌是密植高产玉米的种植大户,也是地地道道的“APP粉”。

开鲁县保安农场的邢彦斌是“数字开鲁”忠实粉丝(央广网见习记者 邵玉琴 摄)

“农牧业APP是我们的贴心种植‘管家’,我有很多玉米种植技术都是从上面学的。”邢彦斌告诉记者,去年他家种植的密植高产玉米80亩,今年扩大到120亩。他表示,在耕地面积有限的瓶颈制约下,要想提高单产,只能靠增加玉米植株数量来增加产量。而对于传统农户来说,不学习新技术、引进新产品就无法实现玉米的高产。

让他欣喜的是,这些技术的应用早已纳入“数字开鲁”的平台服务体系,专家分门别类在线培训,为种植户开出增产增收的“良方”。

“从选种、耕种、施肥、浇水每一个环节都认认真真地听专家讲解,然后再应用于耕作中。”邢彦斌调侃自己是专家的“搬砖人”,将专家智慧转化成新时代新农人的增收“秘笈”。

玉米高产的背后一方面得益于政府部门线下推广高标准示范基地建设,另外与线上新技术的推广分不开。种植户们表示,专家不可能每天都在这里,有了数字化平台,随时点开就可以学习到最新的农业科普知识。

其实,在开鲁县的田间地头,能随处看到“智慧农业”的应用。走进开鲁县良种良技创新试验示范基地,在“邹学校院士创新工作站示范基地”的牌子上,“数字开鲁运营指挥中心”及二维码格外显眼。记者扫描二维码后,进入一个页面,上面有红辣椒的详细产品信息,包括产品名称、种植面积、基地名称、溯源时间以及生长记录。

“智慧农业”搬到田间地头(央广网实习记者 邸寒宇 摄)

记者得知,开鲁县突出“数字+标准”,建设完成18个现代农业示范基地。通过线下示范基地与线上平台相结合,快速普及新品种、新技术,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实现科技赋能农牧民增产增收。在玉米产业上,开鲁县连续两年打破东北地区“千亩片”玉米高产种植纪录。

在科技赋能下,数字化产生了真实效益,仅2023年,开鲁县玉米增产6亿斤,总产量提升到38亿斤,农民增收6.8亿元;红干椒亩均增产100斤,每亩纯收益3000元;鸡心果产量6000万斤,产值增加1.04亿元。

另外,借助网络平台让开鲁地标品牌走出区内外。开鲁县通过数字平台把“西辽河畔·天工开鲁”区域公共品牌对外推广,将五大产业的各类产品销售到京东等国内各大头部电商平台,让开鲁地标好物走上了全国消费者的餐桌。

“数字+”精准破解基层治理痛点

在开鲁县新城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党建引领网格化治理”的工作墙上,用不同颜色标注的社区网格分布示意图和网格组织体系架构图一目了然,可悉知每个网格员的工作范围。

已过上午下班时间,网格员胡晓莹还在忙着向“数字开鲁”平台上传入户调查信息。

基层网格员胡晓莹将入户数据上传至“数字开鲁”平台(央广网见习记者 邵玉琴 摄)

身为基层网格员,让胡晓莹欣慰的是,上报问题能件件落实不仅是网格员的成就感,更是对社区群众的一个交代。

在开鲁县,活跃着1852个基层网格员,他们身兼多重角色:社区信息的采集员、社情民意的联络员、重点人群的协管员、矛盾纠纷的调解员、安全隐患的排查员、政策法规的宣传员、民生事项的代办员。

目前,网格员已覆盖全县245个行政村(分场),他们打通了县镇村三级农业科普、农技应用、基层诉求的“数字高速”。

“宅基地事项咨询、涉农补贴申请与发放、养老保险办理、危房改造、低保申领……”这一件件具象化的群众诉求通过一线网格员入户走访收集上来后,经平台上报、受理反馈等各级流转。由县委督查室专班进行在线“监看”与督办,确保每一项事务都能得到及时回应,实现乡村治理“闭环管理”。目前,在线诉求处置率达99.4%。

对于乡村治理中的重难事件和群众主动上访事件,纳入信访代办流程,实现信访事项全流程网上代办。

开鲁县飞机场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刘桂芬依然记得两年前发生在村里的“香瓜种子事件”。她说,2022年春天,几户村民将从同一家种子公司买来的香瓜苗栽进大棚,谁知到了瓜熟蒂落时,发现这些香瓜出现了开裂。经反复琢磨,终于找到问题的症结,原来是瓜苗质量问题。

在刘桂芬的牵头下,村民们找到种苗公司索赔,却没有了下文。于是刘桂芬就向镇领导反映了该情况,并将这一问题上报到“数字开鲁”平台,没想到很快有了处理结果,种苗公司以每株3元钱补偿给了种植户。

大棚种植大户单忠富讲述“数字开鲁”平台为农户解决了实际问题(央广网见习记者 邵玉琴 摄)

“总以为挽回一点成本就行,谁知在政府部门的协调下,公司给予全部种苗补偿。”开鲁镇飞机场村大棚种植大户单忠富至今感慨万分,她说,真没想到一个网络平台能发挥那么大的作用。

要持续打造中国农业强县,就意味着开鲁县党员干部必须有更加务实的工作作风和开拓性的工作思维。开鲁的创新型党建引领模式是建设开鲁县党群服务中心信息化平台和“三四五十”工作机制,形成了“网格吹哨、部门报到、百姓有需求、政府有回应”的党建引领网格化基层治理新格局。

党员干部要守好“云平台”,用好“云阵地”。开鲁县的“网格化”乡村治理加上了数字化,把原有“网格”真正上了互联网,纵向贯通县、镇、村及网格四个治理层级,横向与67个县级职能部门紧密相连。推动“一网通办”向基层延伸落地。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以数字赋能乡村治理,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积极推进数字化赋能,将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应用到基层治理中,健全数字治理体系,打造数字化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让技术赋能基层党组织组织能力提升。

开鲁县搭乘数字化“快车”,将数字技术渗透到乡村基层治理。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智慧管理”的梦想正在照进现实。

“数字开鲁”,让大数据成为“新农具”

基层乡村治理千头万绪,“数字开鲁”所起的作用远不止于此。利用“数字开鲁”大数据平台,开鲁县建立全面翔实的基层数据库,有效解决了基层重复填报问题,为基层提供了可靠的数据应用支持。这些数据包括耕地、人口、房屋、治理、产业等30余种内容,为全县产业发展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在数字经济时代,数据不只是一堆冰冷的数字,还能变为实实在在的财富。今年1月,财政部发文明确:数据资源将被视为资产纳入财务报表。这不仅让数字产权单位的资产总额增加,且数据资产不会产生磨损、消耗,属于优质资产。

如果说之前这些数据只能安静地“躺”在“数字开鲁”的电脑中。那么眼下,开鲁县正在挖掘数据新质生产力和数字经济变现的可行路径,探索如何把大数据变为“新的生产资料”,变成可增值的“数字资产”。

记者得知,“数字开鲁”平台现已开发了“益农服务”“农村产权交易”等应用,设有拓展农资团购、柴油团购、特色种养保险、社会化服务、农村产权交易等应用场景,为的是让“数字开鲁”项目拥有持续造血能力。

开鲁县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刘垚介绍开鲁县的“数字+”模式(央广网见习记者 邵玉琴 摄)

“数据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今后还要拓展更多的数据资源,形成更大的资产,创造更大的升值空间。”开鲁县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刘垚告诉记者,通过两年来的实践、丰富和迭代,开鲁县的“数字+”已经拓展到现代农业、数字乡村、基层治理、标准体系等多个维度。广大农民习惯了每周收看专家量身定制的科技直播,网格员们也乐于通过手机填报群众诉求,让问题得以及时回应处理。“数字开鲁”正在成为农牧民致富、产业振兴的“新农具”,成为百姓有诉求、政府有回应的“智慧大脑”。

他表示,今后,开鲁县将继续深耕数据要素,发挥数据在基层群众生活、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推动数字+产业发展、数字+基层治理的深度融合,让“数字开鲁”的春风吹遍乡村田野,让新农人的笑容更加灿烂。

编辑:李春雪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