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巴彦淖尔9月12日消息(记者刘欣荣)9月11日,站在希望的田野上,刘俊手指套种酱椒自信地向全国网络名人官宣了一组数据:亩产4000斤酱椒,每斤收购价格1.2元,畅销国内外。
对此,江苏省网络名人张慧林心生疑窦,认为刘俊在吹牛。
刘俊何许人也?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农牧业技术推广中心党支部书记、主任,33年来,扎根基层,一直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一亩地5000穴,品种不一样,栽培模式不一样,分单双株种植,平均每株2斤产量,套种亩产4000斤,酱椒单种亩产12000斤很轻松。”在现场、有真相,刘俊当即算了一笔账,回应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网络名人内蒙古行团队的疑惑,网络名人现场为“小麦套辣椒”高产栽培模式点赞,并表示要扩散传播这一爆款素材。
小麦套种辣椒田(央广网记者 刘欣荣 摄)
“火辣”产业别样红,奏响红火“椒”响曲。在巴彦淖尔市乌梁素海南岸现代农牧业产业科技示范园的田间地头,不少网络名人拍摄到了狐狸出没的画面。
走进乌梁素海南岸现代农牧业产业科技示范园,小麦套种辣椒田里的小麦已经收割,嫩绿的辣椒苗迎风挺立,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刘俊站在地头介绍小麦套种辣椒田栽培模式(央广网记者 刘欣荣 摄)
刘俊告诉记者,每年3月底种植春小麦,7月中旬收割,辣椒是5月初育苗移栽,9月中旬采摘,小麦和辣椒可错开一个月的生长期。因为辣椒生长周期较长,春季种植时恰好小麦进入返青期,麦秆的遮挡可以为辣椒遮阴、提温、保墒,增加辣椒产量。同时,小麦和辣椒之间形成良好的通风通道,减少了病虫害的滋生。到了麦收时节,也正好到了辣椒打顶的时候,秧苗的高度保障了辣椒不被收割机伤害、更不影响小麦机收作业。小麦收割后,又为辣椒生长提供了充足的光照和通风通道,利于辣椒生长。
网络名人拆盲盒品辣椒(央广网记者 刘欣荣 摄)
今年之所以大面积推广种植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北星一号”即“酱椒”,主要是该品种“肉厚”,含水量高,有别于红干椒,颇受川渝地区蒜蓉椒酱生产企业青睐,主要出口日本、韩国等国家。
当地“新农民”张力告诉记者,“小麦套辣椒”栽培模式可达到1+1大于2的效果,要比单种小麦亩均纯收入高2000元。这种模式可以保证粮食生产,同步降低投资风险。
记者了解到,今年,乌梁素海南岸示范园区在2023年小麦套辣椒种植模式取得成果的基础上,再次进行了优化和改革。采用了更加适宜当地耕地条件的种植技术和农机技术,小麦和辣椒的种植比例调整为5:5,往年是4:6,这种比例可在五分地的小麦田通过密植栽培,生产出六分地单种小麦的产量。辣椒种植方式,根据农机的情况,由去年一膜4行的种植方式改为两膜4行,还进行了一部分一穴双株辣椒试验,实现种植成本下降、总体效益增加的目标。
小麦套种辣椒示范田(央广网记者 刘欣荣 摄)
乌梁素海南岸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作为乌拉特前旗打造的市级科技园区,是加快实现农牧业现代化建设步伐的重要平台。示范园核心区自2020年运行以来,充分发挥科技示范作用,推动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按照“企业+基地+科研院校+社会化服务”模式经营,通过采用北斗导航无人农机播种、智慧灌溉、无人机植保等现代化农业技术,实施田间科学精准种植管理,陆续开展了小麦套辣椒、单种辣椒、玉米、番茄、西葫芦等新品种、新模式的试验,逐渐成为乌拉特前旗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基地和展示窗口。
如今,小麦套辣椒种植模式已经成为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农业增效增收的新模式,不仅确保了粮食产量,也促进了产业提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实现了粮食安全和现代高效农业相统一。
巴彦淖尔农牧业资源得天独厚,水土光热组合条件好,地处北纬40度黄金种植带上,有耕地1370.22万亩。2020年开始大力推广辣椒种植,利用当地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水土资源丰富的优势,不断扩大种植面积,创新种植模式,有力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更为农民开辟了一条通往富裕的“红火之路”。
乌梁素海南岸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内的辣椒试验田(央广网记者 刘欣荣 摄)
记者了解到,2023年,巴彦淖尔市辣椒种植面积由最初的3万亩发展到了25万亩,辣椒产业年产值达到20亿元,实现了跳跃式发展。2024年,巴彦淖尔市育苗数量达15亿株,种植面积突破30万亩,辣椒已成为当地继葵花、番茄之后的第三大经济作物。
近年来,巴彦淖尔市立足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设施农业、高效农业,不断壮大特色农业产业,推动农牧业高质量发展。如今,小麦、肉羊、黄柿子、葵花、辣椒等传统农产品已成为当地促进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大产业”。
从“汗滴禾下土”到全程机械化,再到“智慧”种田,从过去的“一炮轰”施肥、大水漫灌,到如今的滴灌水肥一体化……巴彦淖尔农业正发生着重大而深刻的变革。1949年,粮食总产量为3亿斤;2023年,粮食产量达58.89亿斤。1949年—1957年,耕种基本靠畜力;到2023年底,巴彦淖尔市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5.9%;1957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仅62元;2023年,农牧民可支配收入达26404元。
近年来,围绕农牧业特色产业持续扩大数量、提高质量、增加产量,演绎了从“塞外粮仓”升级到“天下厨房”的奇迹,为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贡献了巴彦淖尔力量,为“中国饭碗”装入了更多“河套粮”。
- 2025-01-22 09:48:10
- 2025-01-22 08:45:38
- 2025-01-22 08:55:42
- 2025-01-22 09:10:08
- 2025-01-22 13:58:00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