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内蒙古包头市牢固树立强基导向,将“最多跑一地、接办跟到底”理念全方位融入综治中心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全力推动重心下移、力量下沉、资源下倾,不断夯实政法工作根基,一线战斗力显著增强。
筑平台、抓规范,建强基层一线主阵地
基层治理平台是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市综治中心从打造中心、庭所、网格三大基础平台上下功夫,夯实建强矛盾纠纷化解基层主阵地。
强化基层综治中心“指挥中枢”。严格按照有机构、有牌子、有场所、有制度、有人员和有经费的“六有”和制度化、实体化、智能化三个规范化标准,全市三级97个综治中心实现全覆盖挂牌、规范化建设、实体化运行,并出台了建设指引、质效评价等制度规范20余项。
向下延伸基层治理“神经末梢”。依托各级综治中心,统筹推进基层政法力量建设,打通各系统衔接堵点,联动77个派出所、66个司法所、44个律师事务所、19个基层法律服务所和19个人民法庭开展“组团式、一站式”服务,推动757名基层政法人员常驻办公,实现矛盾联调、问题联治、平安联创。
持续激活政法系统“工作细胞”。搭建“党小组+网格员+单元长”微架构,成立网格党小组4206个,配备专职网格员3056人,推选单元长5.6万名,规范问题上报、分办处理、办结反馈、结果问效全链条办理流程。打通社区工作者薪酬待遇、晋升渠道,吸纳基层民警、热心群众等群体协同治理,形成辐射全域、协同高效治理“一张网”。
强基础、重实战,锻造基层政法主力军
人民调解队伍是解决矛盾纠纷的主力军,被称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第一道防线”,市综治中心着力打造政法委员、政法力量、矛盾调解三支队伍,全方位强化基层工作力量。
建强基层政法委员队伍。全市86个苏木乡镇(街道)全部配备政法委员,副书记兼任比例达到100%,规范政法委员统筹综治维稳、平安建设和基层治理工作机制,配套完善工作例会、治安联防、会商研判等10项制度,有力推动“党管政法”向基层延伸。
配强基层政法单位人员。旗县区及以下法院、检察、公安、司法力量分别占各系统比例达到72.6%、73.2%、59.1%和75.8%,新考录政法定向选调生全部赴一线锻炼,扎实做好法治宣传、矛盾调解、风险化解等工作,出台执法司法人员依法履职十六条保护措施,确保基层力量足、能干事、干成事。
优化基层调解工作力量。成立苏木乡镇(街道)、嘎查村社区调委会907个,发展人民调解员4558名,选聘首席法律咨询专家103名,组建医疗、物业、交通等调委会,创办品牌调解工作室85个,深化警调、访调等“八调”联动,推动群众诉求解决在基层。
防风险、保安宁,打好基层工作主动仗
“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防范化解风险是攻坚战,更是持久战,市综治中心扎实推进矛盾化解、治安防控、信访化解三项重点工作,多举措筑牢基层防线。
深化矛盾纠纷源头化解。加强综治中心解纷功能,建立受理、办理、反馈、回访、督办、考核、问责全链条闭环,推动一窗受理、一站调处,同步推进日常纠纷排查,年内化解各类矛盾纠纷2.27万件,办结率达到96%以上,实现案结、事了、人和。
深化社会治安源头防控。扎实推进专项治理,建立源头排查、动态监测、联合管控和预警预防机制,强化重点群体风险评估,用好教育引导、心理疏导、困难帮扶、危机干预等措施,八类刑事案件同比下降13.4%,未发生重大涉稳问题。
深化信访事项源头化解。贯通四级信访代办渠道,领导干部定期下访接访,初信初访及时受理率、按期答复率均达到100%,为群众代办信访事项2530件、办结率86.3%。(王嘉伟)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