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高温灼烧着大地。跟随着内蒙古环境监测总站阿拉善分站的生态监测人员来到了大漠深处。“这个时候是植物监测、采样的最佳时期,植物种类最丰富的、生长最旺盛,为了凉快些,我们每天早晨6点多就出发,中午沙漠里热得受不了,我们就在阴凉处休息,等到太阳快落山,我们再继续干。”内蒙古阿拉善盟生态室主任达来说道。

工作人员正在进行检测(兰云枫 摄)

跟着监测人员深一脚浅一脚地在沙地里走了一段,滚滚热浪直接“穿”透衣服,灼着皮肤,衣服已经被汗水打湿。“有时候监测的地方特别偏僻,根本就没有路,车子经常会陷进沙子里,徒步最近的也得走3公里。”既是监测人员又是司机的金龙告诉我们。

阿拉善盟是出了名的自然条件恶劣,年蒸发量是降雨量的近百倍,是我国最缺水的地区之一,也是内蒙古沙漠最多、土地沙化最严重的地区。野生植物1000余种。

阿拉善盟的27万平方公里,每个监测点最近的也有100多公里。通过不同类型的监测点位,系统地获取阿拉善地区土地覆盖、植被类型、土地退化、土壤类型、水文、生态环境质量等数据,为阿拉善生态环境提供科学的数据。在聊天过程中,达来和同事已经提着测量工具走到一个沙堆,钉桩、挂线、摆铁方,很快,一个灌木样方和一个草木样方很快就做好了。测量灌木高度、冠幅、株(丛)树量,监测工作快速有序进行。

“这里是荒漠生态系统沙拐枣群落监测,不同类型的都要监测,这样才能完整准确的测算出一个区域的植被盖度、密度、生物量等。”达来在草木样方里边采集样本边介绍说。

手持气象站显示的沙地温度(兰云枫摄)

只见温度计刚才还是37摄氏度,放到沙地上一小会就45摄氏度了。记者惊奇地看着手持气象站显示的温度。达来笑着说:“最热的时候差不多60多度,所以才说今天是个好天气。现在额济纳旗天气更热,要放到最后监测。”

与生态地面监测不同,在内蒙古哈伦能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内蒙古自治区环境监测总站阿拉善分站的监测人员携带着单件就30多斤的监测设备,要爬到距离地面30多米高的监测口进行监测作业。“这个已经算低的了,现在大部分高的监测口在45米左右,这种外跨栏要比直立式的好爬得多。”监测人员潘明边整理装备边介绍说。

监测人员需要提着箱子通过外跨梯上到中间楼顶的平台,再通过内部通道走到架空的监测口平台展开监测工作,一切看似“轻而易举”。“刚开始做监测工作的时候,第一次下来的时候腿都软了。在高处的时候甚至想过,如果掉下去,我应该跳哪里!”从事监测工作14年的李培龙笑着说道。

工作人员在距离地面30多米高的监测口进行监测作业(兰云枫 摄)

工作中,监测人员需要戴手套、穿抗热的工作服,而且是提着装备爬上去,“这种室外的排放口还好,但火电厂的监测口温度也在55度左右,危废、水泥类的温度就更高。高温下,有的仪器时间长了就会‘罢工’,只能等降温后再作业,仪器都这样,就更别说人了,带着的矿泉水一会就热了,想喝口凉水也难!”潘明说。

虽然这个季节和冬春季普遍风大相比,爬高作业风险度低了,但每一次监测就是一次“烤验”。“有时候地面无风,但是爬到高处时风还是比较明显的,尤其是冬春季突遇大风天或者是沙尘暴,虽然有保险绳,但是随着塔架的来回晃动,摆幅大的时候差不多有1米,说不害怕也是假的,经历得多了,也就习惯了。”潘明说。

生态环境监测作为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扎实基础、做好支撑,在一年中最好的“时节”,内蒙古环境监测战线上的工作者们正顶着高温炎热奔赴在全区各地,围绕水、气、土壤以及生物多样性等开展监测工作,他们爬高下低、挥汗泼雨,只因他们是生态环保铁军的一员,有着光荣,更是使命。(杨爱群 李俊伟)

编辑:李春雪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