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毛乌素沙地,近距离感受新时代的内蒙古乌审旗,大地披绿,生机盎然。绿色生态气息扑面而来,一幅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文明建设美好图景,正在绿色乌审这片广袤的土地上铺展开来。半个世纪如风而过,几代人奋斗不息,一株株翠绿挺拔的樟子松,迎风摇曳的旱柳枝,满眼新绿的草原都见证着乌审召的绿色嬗变,蕴含着动人的故事。
一抹绿荫 从历史走来
俯瞰乌审召全境,绿色正一点点覆盖这片1928.92平方公里的土地。
1959年,一场关于治沙的大会战开始了—以宝日勒岱老书记为代表的公社领导班子带领各族干部群众,在条件严酷的毛乌素沙海里掀起了一场绿色革命。“全公社2800多人,1400多个劳动力,人人都在改造沙漠、建设草原”,经过不懈努力,10万亩流动沙丘被封固,有近6万亩寸草不生的荒漠变成了林草葱郁的草牧场。
“每当看到这幅照片,我都久久不能平静,这是乌审儿女治沙历程真正的博物馆。”宝日勒岱老书记望着这片“空中牧场”感叹地说道。如今,230万亩的生态治理总规模,86%的植被覆盖率,33.51%的森林覆盖率,“空中草原”成为现实。
一抹绿色 几代人传承
绵延向前的林海,汇聚起一抹抹葱郁。“我们一家四代人都种树,我父亲年轻的时候和宝日勒岱书记一起治沙种树,接着是我,然后我的儿子和孙子回来以后也要一起种树的。”吉日嘎拉图家,绿韵在11000亩沙地上绵延,三十八年如一日的沙海植绿,几代人的执守,在一株一苗一抹绿中愈发生动。
苏雅拉达来家,杨柴、沙柳、柠条在沙丘覆满绿色,20多年来,万亩流动沙丘被固定。“我的母亲是红色青年突击队的一员。当时,只有20岁的她扛着铁锹、背着锅碗被褥,跟着宝日勒岱一起铲醉马草,那是她最珍贵的时光。”带着母亲的“绿色梦”苏雅拉达来从外地返乡接起了母亲的接力棒,一丘一丘将沙化草场改造成优质牧场,如今这首“绿色牧歌”依旧传响。
一抹绿意 接续中传新
乌审召镇布日都嘎查青年林的幼苗一排一排、整整齐齐沐浴着阳光,吐露出一抹嫩绿,带着勃勃朝气。今年,干部群众回到“绿色乌审青年林”,播下绿色的种子,书写着新的绿色故事。六十多年来,每当和煦的春风吹拂乌审召镇,层层叠叠的沙丘上、河湖畔和道路旁,遍布着来自全镇各行各业的“植绿大军”,他们挥锹铲土、扶苗填坑、浇水培土,用爱绿护绿的实际行动,共建美好家园。妇女干部传承“铁姑娘精神”志愿压沙种草、少先队员在老书记的指导下种下绿色幼苗,干部、群众、志愿者们接续传新,深绘那抹绿意。
乌审大地上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记录着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承载着干部群众对绿水青山的不懈追求、蕴含着一个又一个逐绿守绿的动人故事。从上世纪50年代至今,在党的引领下,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在乌审儿女的“绿色接力”下,用勤劳智慧创造出毛乌素沙地综合治理的绿色传奇。(乌审旗委宣传部供稿)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