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条平坦宽阔的道路通向农家,一个个美丽村庄干净整洁,一个个扶贫基地生机勃勃,一家家脱贫户继续奋进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初冬的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兴和县,到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既为脱贫攻坚的答卷增光添彩,也让迈步在乡村振兴道路上的脚步更加坚定。

美丽的乡村画面 (杨培升 摄)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稳定收入是关键

晚秋的落日余晖下,走进兴和县团结乡官六号村,一个干练的身影从羊群间穿过,黝黑的脸庞上挂着自信的微笑。他就是李俊成,一位地道的“庄户人”。眼前的他,朝气蓬勃,让人难以和曾经那个整天嗜酒如命、经常抱怨颓废的形象相联系。

2016年,李俊成通过精准扶贫补贴的2000元购买了母羊2只,经过精心饲养,当年产仔羊4只。他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精心喂养,白天晚上无数次地往羊圈里跑,一刻也不敢放松。生活有了方向,李俊成的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干劲十足。辛勤没有白费,目前,李俊成家里的羊增加到110多只,全年家庭纯收入达到11.5万多元,李俊成也成功脱贫致富。

“俊成现在不靠酒精念‘羊经’,是脱贫攻坚政策挽救了他。”谈起李俊成的变化,其二叔在惊叹之余,发自内心地为国家实施精准扶贫政策点赞。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谈及未来,李俊成说:“人要懂得感恩,我现在生活好了,有义务也有能力帮助身边的乡亲。接下来,我要把自家养羊事业做大的同时,也要带动更多的乡亲,带领大家一起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致富,都过上越来越幸福的生活。”

上下同欲者胜。在党的初心引领、坚定抉择下,兴和县各族群众上下同心、尽锐出战,圆满完成“摆脱贫困”的历史使命:全县87个贫困村全部出列,9034户20427名贫困对象全部脱贫,贫困发生率历史性地实现为“0”,全县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由2014年的2563元增加到2021年的12355元。

十年来,随着一批批农业项目的落地,一个个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建成,一条条成熟产业链的形成,兴和县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形成了集中连片、集群成链的优势特色产业带。

截至2021年底,兴和县马铃薯、冷凉蔬菜、燕麦等杂粮杂豆实现集约化种植,马铃薯种植面积稳定在39万亩,冷凉蔬菜种植面积稳定在10万亩,燕麦种植面积稳定在22万亩,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种植。新认证绿色、有机产品15个,兴和小米、兴和荞麦、兴和燕麦粉、兴和胡麻油入围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海丰、雄丰农牧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被评为国家示范社。普育、大北农等7家大型农牧企业建成投产。规模养殖场达到26家,牲畜年均出栏80万头(只)。占地7000亩的现代农业产业科技示范园建设快速推进,引进企业8家,川顺、助华建成投产。

发展养殖业,李俊成如获新生一般。一有时间就会拔草喂羊。(钟真君 摄)

一组组数字的背后,都在讲述着一个个有温度的兴和故事,蕴藏着兴和人民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实干精神……这些成绩的取得只是兴和县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的一个缩影。

脱贫攻坚成果越来越实,乡村振兴推进有序有效

“我在合作社就等于在家门口打工,一个月工资4500元,这里管吃管住,离家近又不累,一年算下来能攒个5万多元,生活越过越好了。”62岁的兴胜牧业饲养人员邓迎柱边开着撒料车边满意地说着。

2022年3月4日,在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的大力协调下,利用首创证券无偿捐赠的200万元资金购入112头进口安格斯肉牛,所有产权归大同夭乡政府所有,由兴胜牧业合作社托管饲养。托管期内,由合作社每年返还托管资产5%-8%的增值收益,用于大同夭乡15个行政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支出。

这几年,大同夭乡兴胜庄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昔日的贫困村,如今成了乡村振兴的“网红村”,而这里也正是延庆与兴和两地主动作为、持续发力,共同擎笔为京蒙协作着墨添彩的一个缩影。

发展产业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治本之策。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立足兴和县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基础薄弱的实际,充分挖掘绿色农业、生态风光、美丽乡村等旅游元素,协调推动中国扶贫基金会携手现代汽车投入1500万元,在涝利海落地了内蒙古首个“百美村宿”项目。同时,立足兴和县马铃薯主产区优势,积极探索“龙头企业+合作社+订单基地+农户”发展模式,在大库联乡建设了2340亩“麦当劳薯条原料种植示范基地”,帮助农民从“靠天吃饭”“凭经验种植”“丰产不丰收”向“以销定产、科学种植、以质定价”转变;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农业高质量发展道路。

乡村振兴,兴和步伐越走越稳

走进兴和县赛乌素镇李茂村,村道干净整洁、民房错落有致、宣传栏丰富多彩,一片祥和的美丽新农村景象跃然眼前。

近年来,该村以解决群众实际问题为目标,实施了乡村亮化工程,安装太阳能路灯;推进厕所革命,为村民安装新式厕所;新建了自来水管网,解决村民吃水难题;新建了健身活动广场,满足村民文化需求……一系列的惠民、利民、便民举措,将乡村振兴工作稳步推进,村民的幸福感满满。

“过去村里条件比较差,路不平,出入不方便,种地收入也不高。现在村里路好走了,家家户户通了自来水。我家里头土地都流转出去了,农忙的时候还打零工、干农活儿,一天能挣100多,生活水平提高了不少。”兴和县赛乌素镇李茂村村民袁剑戟高兴地说。

一座幸福之城,须有温暖明亮的民生底色。除了落实各类帮扶资金,发放农村低保金、特困供养人员基本生活保障金外,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方面还全力办好暖心煤、讲政策、除隐患、办难事实事,切实把党的温暖送到了群众心坎上,脱贫人口及特殊困难群体的精神面貌、生活质量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乡村水泥路村内道路全面硬化(钟真君 摄)

“近年来,特别是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我们赛乌素镇的乡村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乡村基础条件得到很大改善,村集体经济收入逐年增加,一村一业富民产业正在形成,在稳固脱贫成果的基础上,乡村振兴焕发出勃勃生机。”兴和县赛乌素镇党委书记马宁如是说。

十年努力,久久为功。2021年,兴和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204元,比2012年增长8894元。

十年,百姓的腰包真正鼓起来了,住上新房子、 门口挣票子、过上好日子,让我们看到了家乡换新颜,看到了老百姓脸上真切的笑容……

不忘来时路,逐梦再出发。如今,走在兴和县广袤大地上,一项项富民产业不断壮大,一个个“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村庄脱颖而出,一缕缕文明新风浸润群众心田,兴和县人民正昂首阔步走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钟真君)

编辑:魏全民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