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敖德斯尔,蒙古族,1924年11月11日生于赤峰市巴林右旗;1946年参加革命,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7年从部队转业,先后担任内蒙古作协主席、《花的原野》和《草原》杂志主编、自治区文联副主席,现任自治区文联名誉主席、内蒙古作协名誉主席等职务;中国作协第三届、第四届理事,第五届、第六届全国委员;1984年被评为国家一级作家;著有长篇小说《骑兵之歌》(合作),中篇小说集《草原之子》,中短篇小说集《遥远的戈壁》、《撒满珍珠的草原》、《月亮湖的姑娘》、《蓝色的阿尔善河》,短篇小说集《时代性格》、《布谷鸟的歌声》、《敖德斯尔小说选》,散文集《银色的白塔》、《敖德斯尔散文集》,论文集《敖德斯尔研究专集》、《生活与创作实践》、《敖德斯尔文集》,话剧剧本《草原民兵》,电影文学剧本《骑士的荣誉》,儿童文学集《钢宝鲁寻母历险记》等。
22岁当上政治处主任
“亲爱的敖德斯尔同志:大函敬悉。如果我不成熟的感想对您有点儿帮助,那是我很大的荣誉。您在您这样年纪所取得的成就,超出了上一辈在同样年纪所取得的。这是我们祖国,也是蒙古族弟兄们值得骄傲的……”
这是文学巨匠茅盾1963年写给阿·敖德斯尔的一封信,信中对他的写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阿·敖德斯尔是内蒙古新文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其创作生涯从新中国成立前夕开始。他创作各类文学作品共计300多万字,其中不少作品被翻译成英、法、日文出版,多部作品被选入中小学教科书。
1924年, 阿·敖德斯尔出生在昭乌达盟(今赤峰市)巴林草原上一户富裕的牧民家中,自幼便受到蒙古族民间文学的熏陶,神话、传说、英雄史诗、歌谣、好来宝等民间文学形式和民间艺人的演唱,给了他丰富的营养。12岁那年,开明的母亲为了不让儿子一辈子跟着牛羊走,将他送进了学堂。抗战胜利后,他怀着民族解放的愿望参加了革命,还参加过农村牧区减租减息及对汉奸恶霸的清算斗争。1946年10月, 阿·敖德斯尔参加了内蒙古自卫军,22岁就担任了内蒙古自卫军骑兵第四师32团政治处主任。1947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次年被部队推荐到冀察热辽解放区联大鲁迅艺术学院学习。期间,他与几位同学集体创作了内蒙古自治区第一个蒙古文独幕剧《酒》,这成了他文学创作生涯的开始。
在接受短期培训后, 阿·敖德斯尔先后出任骑兵第三师宣传队队长、宣传科科长以及内蒙古军区文工团团长等职务,并且在解放战争时期参加过多次战斗,荣获三级解放勋章。在10多年的军旅生涯中,他写过一些蒙古文诗歌和几个小剧本,丰富了蒙古族战士的文化生活。
半个世纪辛勤创作
1957年,他脱去戎装,转业到了内蒙古作家协会,先后担任作协常务副主席、主席等职务。怀着对文学的热爱,他常年奔波于风雪草原和干旱大漠,与牧民群众同吃同住,一有时间就蹲在蒙古包里,把稿纸放在膝盖上写作。艰苦的体验让阿·敖德斯尔积累了大量的创作素材,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得到了生活的恩赐”。
在半个多世纪的创作生涯中,阿·敖德斯尔在全国和全区各种文艺评奖活动中多次获奖,难能可贵的是,他的作品都是用蒙汉两种文字创作和发表的。其中,独幕话剧《草原民兵》荣获全国独幕话剧三等奖,儿童文学《小钢苏和》荣获建国30周年儿童文学奖,长篇小说《骑兵之歌》和中短篇小说集《月亮湖的姑娘》分别荣获第一届和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奖;在自治区成立50周年时,他又获得自治区文艺最高奖——第四届文学创作索伦嘠奖、艺术创作萨日纳杰出贡献奖。他的电影文学剧本《骑士的荣誉》、《蒙根花》、《战地黄花》等作品曾经被北京电影制片厂和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成彩色影片在全国发行。
阿·敖德斯尔曾经参加中国作家代表团出访朝鲜、日本、蒙古、俄罗斯等国家以及香港、台湾等地区,为我国与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文学交流做出了贡献。他是被收入《中国大百科全书》的蒙古族当代著名作家之一,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贡献者津贴,1996年荣获内蒙古自治区首届杰出贡献奖。
设立敖德斯尔文学奖
阿·敖德斯尔一生淡泊名利,他把奖金全部捐给了内蒙古文学创作基金会,基金会由此设立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敖德斯尔文学奖”。
他来自草原,热爱草原,用自己的文学作品回报草原。阿·敖德斯尔常说:草原是养育我的家乡,我热爱那里的人们;草原是一部写不尽的书,永远令我一往情深。现在,已经83岁的阿·敖德斯尔精神矍铄,乐观开朗,笔耕不辍,他在自传体长篇小说《岁月》的扉页上写到:“人生的道路像一条弯弯曲曲的河流,时而欢畅,时而沉积,同时也会不可避免地遇到艰难险阻。它之所以一泻千里,无可阻挡,是因为处于无数小溪小河的下游。”
阿·敖德斯尔告诉记者,从2005年开始创作的中篇小说《活佛的故事》是他的最后一部作品,这部作品将于今年与广大读者见面。今年是自治区成立60周年,阿·敖德斯尔一生作品的精华《敖德斯尔文学集》也将出版,这是他向自治区60华诞献上的一份厚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