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世纪五十年代的钢铁大街

钢铁大街新貌
不知不觉中,自治区迎来了她的60岁生日,包头市也走过了57年的岁月。57年间,包头人用辛勤的劳动使这座塞外钢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的工作人员费尽周折找到的老照片,把这种变化生动形象地体现了出来。
第一张照片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钢铁大街。那时的钢铁大街与其说是一条大街还不如说是一条小路。狭窄的道路两旁矗立着两幢三层苏式小楼,这在当时的包头恐怕也算得上是“高档社区”了。如今,这条随包钢的建设而修建的街道依然是我市的主干道,它已经从昔日的小路变成一条名副其实的大街了:7公里的长度,60米的宽度,双向6车的机动车道,市委、市政府大楼和多达220多个商业网点以及全市两大主要休闲广场阿尔丁广场和银河广场分布在它的两侧。钢铁大街成为全市集政治、经济、文化、商贸于一体的中心街区,也是展示我市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
第二张照片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包百大楼的前身—昆都仑商场的职工们在楼前的合影。这座建于1959年的百货大楼虽然只有两层,但却是当时包头市的商业中心。1984年,由自治区、包头市和企业共同投资改扩建为大型百货商场,即包头市百货大楼,当时的营业面积是6423平方米,年销售额为1500万元。从1984年-2006年,包百大楼共进行了7次内部装修和改扩建,目前营业面积已达3万平方米。1991年,包百大楼销售收入首次突破亿元大关,2006年则达到3.3亿元。以包百大楼、王府井百货为代表的包百步行街商圈也成为全市最繁华的商业中心。
这条街和这幢楼,一直代表着包头市的城市建设和商业经济,也反映着包头这座城市的发展程度。从窄到宽,从低到高,不仅意味着一座城市的长大,还体现了城市人民生活质量和环境质量的提升。在五十多年里,包头人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成绩,把当初仅有9万人的塞外小镇建成了今天拥有240万人口的较大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功能日趋完善,品位不断提升,辐射力、影响力、竞争力明显增强。2006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010.1亿元,财政收入达到130.1亿元。其中市区经济总量占到全市的82.5%。与此同时,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联合国人居奖、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第三届中华环境奖、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城市、首批全国文明城市等多项殊荣也先后眷顾了这座工业老城。
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今天的成绩终究要被明天超越。随着包头的发展,数十年后,当我们翻开包头2007年的照片时,将会发现,这些照片同样是那么的落后而又那样的亲切。(文/乔沛东 曾晓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