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庭院经济,不但能够充分利用庭院空间内的各类资源,让闲散的资源“变现”,还能通过庭院这个“小窗口”显化农业多元功能和乡村多重价值。2023年,“庭院经济”首度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以此为契机,将庭院经济“六小”产业发展与当地“一村一品”主导产业培育有机融合,着力将庭院方寸地打造成农民增收致富园。
有政策扶持,依托项目引导兴产业
王跃兵,八一乡联丰村七组村民,家有3口人,女儿在城里工作。2012年,王跃兵妻子因脑出血在医院住了大半年,除了医保报销8万多元外,自己还花了15万元,不仅把家里的积蓄全部花光,还借了不少外债。之后,妻子半身偏瘫,无法从事体力劳动。既要挣钱还债,还得照顾行动不便的妻子,如何才能做到二者兼顾,成了摆在王跃兵面前的一道难题。“正好政府鼓励发展设施农业,我就在自家院儿里建了一栋日光温室,当时还享受到了政府的补贴。现在,我这栋温室一年能种两茬黄瓜,纯收入10多万元。而且我在温室里面干活儿,还不耽误照顾老伴儿。”说起种温室的收益和好处,王跃兵脸上笑开了花。
近年来,临河区出台设施农业补贴意见,引导农户在房前屋后积极开展设施农业建设,设施农业建设面积累计达到2.9万亩。2024年,临河区还依托财政农村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在4个乡镇重点培育10个肉羊养殖示范村;依托财政衔接资金,为93户脱贫户、监测户发放公鸡2277羽。通过政策扶持,鼓励农户发展庭院经济,使之成为扎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激发农村内生动力、带动农户增收致富的新引擎。
有党建统领,依据资源禀赋谋产业
临河区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示范引领作用,由村党支部牵头,立足当地优势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发展设施农业、果蔬、花卉种植、舍饲圈养等特色产业,将其作为庭院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努力为农户开辟新的增收渠道。
“村里提倡发展庭院经济,我就在房前屋后开荒地,种杏树、李子树、梨树,还有西梅树。如今,这片果园一年下来能收入六七万。”段生亮是干召庙镇民主村四组村民,对他们家来说果树就是“摇钱树”。
近年来,民主村坚持“党建+乡村旅游+庭院经济”发展模式,依托梨果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庭院经济+采摘园+农家乐”,以产业振兴拓宽村民增收致富渠道。如今,走进民主村四组,家家户户都有果园,果园里种着杏、李子、西梅、早酥梨、苹果梨等多个树种。每年从6月中旬到10月,各种水果陆续成熟,吸引了不少市民前来采摘。这种“庭院种林、林下生金、生态富民”的庭院小经济,不仅让果树成了果农增收致富的“摇钱树”,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活力。
有人才技术支撑,提升服务保障护产业
指导科技示范户24户,辐射带动周边农户400户……王霞,临河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作为一名基层农技人员,她热爱农牧业科技,关心农民利益,有着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近年来,她借助农技推广APP、科技三下乡、田间课堂、微信课堂等多种方式和渠道,培训农民1100人次,解决各类问题13个。通过理论指导、现场示范、技能培训等形式开展科技服务,引导农户转变养殖方式、降低养殖风险、提高养殖效益,让农民群众真真切切感受到现代畜牧业新科技带来的实惠。
为增加庭院经济的科技含量,临河区通过高素质农民培育、全国巾帼农业示范基地培训、招募大学生到村任职等措施,培训高素质农民3000余人、“巾帼”带头人700余人、招募大学生村官93人,充分发挥这些人才作为创业能手的示范引领作用,带头发展庭院经济。同时,将各庭院经济示范点作为基层农技推广的重要阵地,安排44名科技特派员、130名农技推广指导员定期上门服务、组织培训,并建立服务群,及时为群众答疑解惑,有效提升了庭院经济的科技服务水平。
如今,在好政策的“加持”下,临河区各镇大力发展庭院经济,农村家家户户的小庭院正成为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引擎。(吕春云 隗家鸣 田海霞)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