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时节,瓜果飘香。通辽市开鲁县麦新镇林发村香蕉李子如期成熟,嫩黄的李子挂满枝头,煞是诱人。
果农袁洪文将刚刚摘下来的李子装箱,准备发往沈阳。“这个果园是四亩六分地,一亩地产3000左右斤,一斤4块到5块钱,一亩地纯剩一万四五千块钱。” 袁洪文喜滋滋地说。
袁洪文将摘下的李子装箱(郭大蕾 摄)
眼前这片绿意盎然、果实累累的林地,40年前却全是沙包沙沼。第一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后,林发村人均不到2亩水浇田,土地少、收入低,成为困扰全村群众的一块心病。如何向沙包沙沼要效益?林发村响应镇里的号召,提出了“东治沙西治碱,营子南北夺高产”的发展思路,于1985年开始改造荒沙地栽果树。
今年87岁的庄殿福1976年开始任林发村党支部书记,他亲历了当年那场轰轰烈烈的治沙植绿。如今,他和林发村第四任村党支部书记赵洪波行走在鸡心果园,不禁感慨万千:“都是用人抬、用小车推,才把沙包沙坑弄平整的。地整平了造果树,一户带两户、两户带十户,就这么一点点儿带起来的。”
庄殿福(左)和赵洪波查看鸡心果坐果情况(胡建华 摄)
铁锹挖、扁担挑,历时12年,林发村人在1700多亩沙地上创造出奇迹。昔日不毛地,随着一棵棵果树的扎根,有了生机、有了效益。村干部换了一茬又一茬,但他们接力带着村民斗沙魔、栽果树的决心没变。
麦新镇林发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赵洪波介绍,截至目前,全村经济林发展到了3500多亩,有李子、鸡心果、沙果等,亩均效益1.4万元左右。
诱人的李子挂满枝头(刘紫竹 摄)
与麦新镇林发村不同,吉日嘎郎吐镇四合福村针对林地退化沙化、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不佳的实际,于2007年将“小老树”全部更新为果树。村民李泉以裸地、春棚两种模式栽植葡萄32亩,曾经的林地重焕生机,也“甜”了李泉的好日子:“一亩地产量在2000斤左右,批发价是五块五到六块钱,一亩地除去人工能收入一万多块钱,效益挺好的。”
多年来,开鲁县不断探寻防沙治沙生态建设新路径,把发展林果经济作为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土地收益的治本之策,推动生态惠民、绿色富民,实现绿富双赢。
开鲁县林业工作站站长孙世民介绍,该县通过沙地治理改造经济林模式全力打好科尔沁沙地歼灭战,推动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目前,全县共有果品经济林30万亩,2023年林果产业收入达3亿元、群众人均增收1000元。今年,全县林果产业产值有望突破5亿元,沙地上不仅有满目苍翠,也有满园果香。(胡建华 张美娜)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