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乌兰察布6月25日消息(记者李春雪)内蒙古乌兰察布仲夏,气温逼近三十摄氏度。乌兰察布首站调度室内,大屏幕上红线跳动,管道运行情况一览无余。“这里是城市燃气的‘门站’,陕京四线的天然气首先通过我们进行过滤、调压、加臭,再送往下游。从这里出发的天然气,供给全市上万用户,任何波动都不能出错。”站长肖晓雨盯着调度系统说。

乌兰察布天然气首站调度中心(央广网记者 李春雪 摄)

6月是全国第24个“安全生产月”,如何确保这样一张高压“生命线”的安全?数字化转型又是如何让“少人值守”成为现实?记者日前随“保安全 惠民生”中国石油天然气销售内蒙古公司高质量发展主题活动走进乌兰察布,探访能源保供一线。

乌兰察布首站年输气能力达18亿立方米,是整个乌兰察布地区天然气供应的核心枢纽。调控中心主任郭建波介绍,去年6月完成的“数字管道”系统,已实现巡检计划、高后果区识别100%全覆盖。

工作人员进行日常线路巡检(央广网记者 李春雪 摄)

“这不是把纸质台账搬上电脑那么简单。”郭建波打开系统,一座阀井的3D图跃然屏上,点开任何设备,运行状态、历史工况、风险评估一目了然。“出现异常情况,调度员能直接导航定位,现场人员立刻出发,几分钟就能处置。”

向南49公里,是丰镇分输站。这座看似安静的场站,每天要处理数十万立方米天然气。站内看不到操作员,却并非“空心化”运转。

“我们用三级远程控制系统,任何一点异动,都能立刻联动到调度室图像、语音报警。”该公司安全总监李文龙边演示系统边说。仅用一键操作,就完成全站启停流程。

但再先进的系统,也不能完全替代人。李文龙介绍,公司制定两小时巡检机制、双电源热备机制,把风险拦在早期。“高压燃气,一旦泄漏就是大事故。我们最怕的是小故障拖成大隐患,所以要求每一位员工在岗位上‘像医生看病一样’敏感。”

安全不仅在站场,也在居民厨房。记者随安检员李艳婷走进乌兰察布市察右前旗锦泰榕城小区。她一边检查阀门,一边教居民如何处置燃气泄漏:“第一步不是打电话,是先开窗,再关阀。”

安检员走进居民家中巡检(央广网记者 李春雪 摄)

“有时候居民说‘用了这么多年都没事’,但一出事就是大事。”李艳婷说。公司每年组织“安全五进”活动——进学校、社区、企业、机关、农村,仅2024年就开展活动120余场,发放宣传资料万余份。

“安全五进”活动进社区(央广网记者 李春雪 摄)

该公司经理敬登峰说:“我们公司只有82名员工,负责上万个家庭的气源,不能靠人海战术,就得靠技术、机制和责任链条,层层压实。”

能源运输无声无息,但责任沉甸甸。在看不见的管道背后,一支队伍正在用数字化手段与扎实作风,守护万家灯火。

编辑:刘一晨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