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呼伦贝尔3月8日消息(记者李春雪)三月的呼伦贝尔草原尚未褪去冬日的凛冽,清晨的阳光一如往常悄然爬上额尔古纳河的冰面。在蒙兀室韦苏木边境线上,女辅警崔海静裹紧厚重的执勤服,手持望远镜扫过被薄雪覆盖的界碑。她呼出的白雾迅速消散在风中,睫毛上凝结的冰晶在阳光下微微发亮——这是她驻守祖国北疆的第二个春天。
界碑作证:90后女辅警的边境日记
“警察同志,我家的40只羊不见了!”电话那头的牧民声音裹着哭腔。室韦边境派出所“90后”女辅警崔海静抓过记录本的手指顿了顿,一边安慰牧民,一边抓起执勤服就往装备室跑:“别急,把最后看见羊群的位置发定位!”三小时地毯式搜索后,她和战友以及护边员最终在一处山谷中找到了羊群。
额尔古纳市室韦边境派出所辅警崔海静正在为游客讲解(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作为土生土长的呼伦贝尔人,崔海静从小听着守护边境线的故事长大。本可以在大城市工作的她,毅然选择投身边境守护工作,主动报名成为一名专职辅警。“现在走惯巡逻路,感觉闭着眼都能摸清每块界碑的位置。”她的执勤笔记里夹着工作的照片:夏日帮牧民找回走失的牛羊,深秋扑灭过境火险,寒冬给被困游客送去热奶茶——边境线的四季,就这样定格在青春记忆里。
风雪夜归人:警嫂的守望与牵挂
凌晨1点,额尔古纳边境管理大队上库力边境派出所的值班室仍亮着灯。副所长张德浩推开门的瞬间,一股寒气裹挟着雪粒冲进屋内,他的睫毛、帽檐甚至衣领缝隙里都结满了冰碴。视频通话的提示音适时响起,屏幕那头,妻子李敏菲正搂着熟睡的孩子,轻声问:“今天救了几辆车?”
时针倒回今年2月中旬。一场暴风雪突袭额尔古纳,不少车辆陷入大雪中受困。李敏菲独自守着被狂风拍打得咯吱作响的窗户,给哭闹的小女儿哼唱摇篮曲时,张德浩正跪在零下30多摄氏度的雪地里,用冻僵的手指给受困车辆的防滑链拧上最后一颗螺丝。这样的场景,在结婚几年里重复了上百次。
今年情人节,夫妻二人约好出行计划,没想到临出门前,派出所接到紧急任务。张德浩把准备好的礼物悄悄塞进大衣口袋,李敏菲尽管难掩失落,却已利落地打包好保温饭盒:“带着路上吃,别饿着肚子蹲守。”深夜归家时,客厅留着盏暖黄的落地灯,餐桌上的土豆炖牛肉重新热过三遍。妻子蜷在沙发上睡着的模样,让这个在暴风雪里眉毛结冰都没皱眉的汉子瞬间红了眼眶。
千里家书:母亲的叮咛穿越山河
山东东营的农家小院里,尚玉梅戴着老花镜,将制作好的年糕仔细装进真空袋。这些来自老家的滋味,即将跨越2000公里,送到儿子李永建执勤的额尔古纳边境哨所。“妈,今年界河解冻早,巡逻路特别泥泞……”视频里儿子晒得黝黑的脸庞,让老人既心疼又骄傲。
额尔古纳边境管理大队民警李永健和家人合影(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2018年的选择时刻犹在眼前。当李永建攥着边防部队转隶志愿表犹豫时,母亲却替他装好行囊:“鹰崽子总要自己飞,你在北疆站好岗,就是给咱家长脸。”六年时光,尚玉梅学会用手机地图查看呼伦贝尔的天气,会在新闻里寻找儿子巡逻的边境线片段。
春风化雨:警营绽放的铿锵玫瑰
“三八妇女节”前夕,新巴尔虎左旗第二边境管理大队的活动室里,波斯菊与格桑花在警花们手中渐次绽放。这场名为“柔肩担重任·巾帼绽芳华”的妇女节活动,既有执法装备操作比武的硬核较量,也有心理咨询师带领的减压沙龙。
新巴尔虎左旗第二边境管理大队开展妇女节活动(央广网发 程坤彭 摄)
座谈会上,教导员邰国玉的笔记本记满待办事项:“边境小学普法课需要女警参与”“增设哺乳室”“协调警娃寒托班”……当手工蛋糕的甜香弥漫整个走廊,刚从调解现场赶回的一名女警官抹了把额头的汗,把法律文书整齐码进档案柜——对她而言,最好的节日礼物是当事人发来的那句“谢谢姐”。
夜色渐深,额尔古纳河倒映着满天星斗。崔海静结束巡逻后打开手机,母亲发来的短视频里,3岁的外甥正对着镜头敬礼:“小姨抓坏人!”千里之外的山东农家院,尚玉梅把新晒好的果干打包寄往内蒙古的边境派出所。
在这片118万平方公里的北疆热土上,无数个“她”用不同的方式守护着家国安宁。她们是暴风雪夜归时的一盏暖灯,是千里家书中未说出口的牵挂,是界碑旁永不褪色的藏蓝身影。当春风掠过白桦林,那些绽放在边境线上的巾帼芳华,正书写着新时代最动人的平安注脚。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