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赤峰9月21日消息(记者李春雪)2024年9月22日是第67个“国际聋人日”,中国聋人协会确定今年节日的主题为“以梦想为伴,与时代同行”。近日,记者来到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的一所特殊教育学校,体验了一节“无声”的非遗制作课。
面对一群患有听力障碍的孩子们,如此特殊的课堂该如何授课呢?
记者注意到,教师王琪将繁复的手工制作拆解成生动的动画课件,并通过实操演示一步步示范给学生。一节课下来,听障学生们模仿得像模像样,一幅幅掐丝、珠绣、藤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作品在孩子们手中成型。手把手教学、心连心比划,“无声”的课堂却充满着爱的回声。
“我们的专业课教学可能是区别于正常人的,更复杂一些。因为听障学生的理解力和正常人不太一样的,所以我们会把很多的专业词,拆解成更容易理解的形式。教师的亲自示范也会更直接地帮助学生去掌握这项技术。”王琪告诉记者,这样的非遗技艺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创新思维,同时也为听障学生的高考美术专业打下良好基础。
2015年,王琪首次在学校引进景泰蓝珐琅画,并成立了景泰蓝珐琅画社团,社团由聋教初中、小学和职业教育学生组成。每周两次的社团课不仅丰富了聋生的美术课余活动,还让他们亲身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来的魅力。
听障学生制作的非遗技艺作品(央广网记者 李春雪 摄)
从教以来,王琪通过自学手语与听障学生沟通,将自己的绘画知识及技能毫无保留地教给学生,带领众多听障孩子“画”出灿烂未来,其中还有数名毕业生考上大学。“听力障碍学生们因其不便,反而更容易集中注意力,专注于作品。学生们的非遗作品也多次参加自治区级、市级艺术节绘画展览比赛并取得优异成绩。作品也深受社会爱心人士认可并收藏。”
面对记者对其从事这份职业的好奇,王琪表示不觉得辛苦,反而是特别有成就感的一件事。“尤其是我培养的孩子现在已经是第八批,等他们考上大学的时候,你就觉得特别有成就感。”
爱之深,则为之计长远。赤峰特殊教育学校校长张显拥表示,考虑到残疾学生们走出校门后的生活,学校积极探索和发展残疾人职业教育,让他们习得一技之长,这也是提高残疾人生活的尊严感和意义感的关键举措。
赤峰特殊教育学校校长张显拥为记者介绍学校情况(央广网记者 李春雪 摄)
“记得有一个学生,他开了个洗车行,当老板了。当时我们学校的老师都高兴得不行了,他能自食其力对老师们说是很高兴的事。”张显拥说。
截至目前,学校教师完成就业跟踪指导服务100余次,学校已有150余名毕业生实现就业创业,就业率达85%以上,其中,自主创业者8人,学校也挂牌为赤峰市残疾人职业技术培训基地。
不仅在特殊教育上发力,学校正积极对残疾儿童进行及时适当的康复与教育,构建聋儿康复训练和服务指导体系。学前教育阶段是学生教育培养中最为基础且重要的阶段,0—6岁是儿童发展的关键期,对于特殊儿童则更为关键。
“这个脖子长长的小动物是谁?”在学校的听力语言康复教室时,康复训练老师张欢欢正拿着长颈鹿玩具问一名听障儿童。
看着长颈鹿,孩子的嗓子里发出含糊的声音。对此,张欢欢一边不急不躁地逐字重复,一边拿起孩子的手放在喉咙处,让他感受发音时声带的振动。
张欢欢表示,学校像这样进行听力语言康复训练的孩子还有很多。自2004年成立康复部以来,已有228名听障幼儿通过康复训练,能开口说话并顺畅沟通。人工耳蜗术后语训儿童100%进入了普通幼儿园和小学随班就读。2012年,内蒙古自治区残联还将该校确定为人工耳蜗定点康复机构,2013年确定为全区示范康复机构。
赤峰特殊教育学校外景(央广网记者 李春雪 摄)
一端是早期教育阶段,另一端是高中教育。2020年,经教育厅批复,赤峰特殊教育学校成为自治区唯一一所面向全区招收高中学生的特殊教育学校。目前除自治区内学生外,辽宁、河北、山西、宁夏等地的学生也慕名而来。学校现有31个教学班,269名学生,120名教职工。
一个个“无声”的特殊课堂将这里三十多年的特殊教育实践成效具象化,让每一个生命都能绽放自己的光彩。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