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内蒙古分行成立三十周年之际,为保管好农发行内蒙古分行三十载积淀下的宝贵财富,农发行内蒙古分行档案中心利用8个月的时间,全面完成跨越30年的档案电子化工作,变“纸档案”为“活资源”,以高质量档案管理助力业务高质量发展。
“三个联动”推进档案数字化改造工作。区分行高度重视档案数字化改造工作,与中心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同推进,大力推进档案数字化转型。一是人员联动。建立由档案中心分管领导、档案中心主任、专职档案员、各处室兼职档案员组成的4级工作网络结构,明确档案数字化改造工作重点任务。二是制度联动。全面梳理建行以来历年档案管理办法,明确各类档案归档范围、保管时限、归档要求,结合工作实际,制定档案数字化改造工作方案,细化工作职责、归档范围、归档时间以及档案的整理归档、保管利用等,进一步完善档案数字化改造工作操作方法及要求。三是部门联动。构建提前介入、主动服务、全过程管控的全流程管理。强化保密教育,将保密规定和要求贯穿档案管理全过程,确保档案收集、整理、移交、保管和利用等各环节不失密、不泄密,营造安全严谨的工作氛围。
“三点发力”推进档案管理数字化。一是夯实“基点”。按照存量档案梳理、遗留档案上收、超期档案清理“三步走”策略,对每一份归档文件做到梳理、整理、核对、补录、贴签、验收、上架的全流程跟踪,对问题件逐一排查,做到“一份一份文件整理、一份一份文件验收”。截至4月末,共对14946盒档案进行逐一整理、核对、补录、贴签,换盒;对1012盒档案进行合并规范;对5779盒历史遗留档案进行追索归档,夯实档案管理基础。二是补足“漏点”。业务初期明确档案管理要求;业务中期梳理、收集各阶段形成的各类档案,及时填补漏点;业务重要节点提供档案服务支撑,保证档案完整准确且归档及时。同步开展逐处室排查、逐业务核对、地毯式搜集,历经8个月,收集应归未归档案5779盒。三是紧抓“重点”。全面推进档案库房智能化、实体档案数字化。配备桌面式标签读写器、手持阅读器、密集柜(架)、档案借阅交付机、档案批量接收仪以及与设备配套使用的软件系统等,极大提升了档案集约化管理水平。通过公开招标开展文书档案数字化扫描工作、挂接工作,文书档案全部扫描为双层PDF格式,方便查找复制。开展了首次档案销毁工作,销毁档案12076件,优化档案资源,减轻库容压力,降低保管成本。
“三化衔接”推进档案管理规范化。一是推动档案工作“规范化”。建立档案室人员进出登记簿和档案出入登记簿,规范档案借阅审批手续。在日常管理中,抓好档案安全工作,定期对消防报警系统、灭火设施设备、监控录像设备、机电空调设备、电气系统等开展排查,确保实体档案和档案信息绝对安全。二是推动档案工作“精细化”。在档案整理过程中,严格按照档案管理相关规定填写案卷背脊和封面信息,全部放置卷内归档文件目录等。对填写内容进行严格把关,确保印迹工整、信息准确、完整。在档案移交过程中,对各类档案正确划分,按不同条线、不同类别、不同保管期限分别排列存放,做到内容齐全,分类合理,期限准确。三是推动档案工作“标准化”。在对档案进行全面整理和归集后,按照档案全宗卷标准化管理要求,对全宗卷进行整理完善,将每个年度档案移交清单、档案整理说明、档案借阅情况、大事记等内容进行编制,充分反映全宗管理的历史面貌,便于保管和利用。
档案是历史的真实记录,更是全行的宝贵财富。农发行内蒙古分行档案中心将致力于将“冷数据”变为“热服务”,“故纸堆”转型为“智慧库”,保护好内蒙古分行资产及员工权益,维护内蒙古分行真实历史面貌,充分挖掘档案历史资源和现实价值,助力内蒙古分行高质量发展。(高晓姣)
(注:此文属于央广网登载的商业信息,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