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包头1月11日消息(记者邵玉琴)卤水豆腐炸油饼、黄米馍馍炖粉条、猪肉酸菜汆丸子、溜达大鹅烤全羊、热腾腾的奶茶羊肉串……这几天,在内蒙古包头市石拐区拥有百年历史的大发老街,“趣玩冰雪 乐享冬日”民俗年货市集活动正在火热进行,每天吸引着上万名游客前来品年俗、买年货、畅游百年老街。
1月10日上午,在呼和浩特市工作的刘丽和姐姐开着车返回从小长大的地方包头市石拐区,感受正在大发老街举行的年货节。
“好多年没赶年货大集,这次听说小时候的老街开业,一定要重温一下小时候的记忆。”刘丽表示,今年的年货就在家乡置办了。
大发老街弥漫着浓浓烟火气(央广网发 赵佳瑶 摄)
重温旧时光、欢喜过大年。古老的矿区街区,张灯结彩,年货市集熙熙攘攘的人潮升腾着矿区老街的热闹与繁华。“猪福满堂”巡游祈福活动、秧歌展演、“回顾经典”民谣演唱、曲艺表演、“小丑嘉年华”,群众喜闻乐见的民俗表演,特别是“燃动大发”的沉浸式舞蹈,让现场观众感受到生活的热辣滚烫。
寒冬腊月,年味愈浓。摆摊的、设点的,除了特色小吃、日用杂货之外,年货成了一道亮丽风景线。冒着热气的豆腐、结了冰的细粉条、金灿灿的炸年糕,还有开了花的手工馒头、香酥焙子、农村溜达鹅……特色农副产品摊位前人头攒动,热闹非凡。浓浓的年味儿充斥在吆喝声与烟火气中,让人亲切而温暖。
带着乡土味儿的年货受追捧(央广网发 赵佳瑶 摄)
此外,具有情怀的娱乐互动套圈赢奖品、踢毽子比赛、掰玉米大赛,以及非遗项目吸引了各个年龄段的游客参与体验,让游客在满满的仪式感中,尽享文化大餐。
而雪地摩托、雪上香蕉船、雪圈等特色冰雪活动让人们感受冰雪带来的欢乐与畅快,为冬天增添别样魅力。
本次活动将持续到农历正月十五,在此期间,广大市民和游客可以前来大发老街俱乐部广场参与这场冬日里的年味盛宴。
传统的糖画吸引了孩子们围观(央广网发 赵佳瑶 摄)
大发老街位于内蒙古河套地区黄河包头段以北的大青山腹地。北临旅游胜地五当召,南与新石拐遥遥相望,地势狭长北高南低,东西两山相夹,总长不过2.5公里,俗称“大发街”。街虽不长,却有着独特的历史渊源。
清朝末年,石拐一带的小煤窑遍布沟沟岔岔。有几位山西移民在今五当召镇新曙光村附近租地建起小煤窑,为了祈福财源滚滚,将煤窑起名为“大发窑”。久而久之,人们就将这一区域统称为大发窑。之后,该区域成立街道办事处,沿用此名,称“大发街道”。
曾经,在大发街生活的居民、矿工达3万余人。
打卡供销社(央广网发 赵佳瑶 摄)
20世纪70年代,凭借煤炭资源的兴起和重要的交通“枢纽”,大发街日益繁荣,各项配套设施逐步完善,各种小手工业兴盛。油房、米面加工、牲畜屠宰和粮食收购等行业一应俱全,街上涌现了国营食堂、照相馆、理发铺、钟表铺、眼镜店、学校,还有粮站、菜站……“大发街”一跃成为本地区人口最多、最集中,商贸活动最频繁的地方。
随着资源的枯竭及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20世纪90年代初,以煤炭产业为支柱的包头市石拐区大发街走到了尽头。原来的矿区居民搬进了政府集中建设的搬迁小区,曾经喧嚣热闹的大发街成了一座闲置的小镇。
百年大发,犹如一部生动的史书,积淀着石拐的红色文化与矿山文化。
近年来,包头市石拐区在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当一车车煤炭运出大山,当热闹的集市、如织的人流不再,悠悠古城要如何留住“乡愁”,又如何焕发新的生机?
2024年10月,石拐区启动建设“大发1913”特色历史文化街区项目。该项目总长约1000米,以“穿越大发老街,感悟红色传承”为主题,以矿山文化及红色文化为引领,以1913-1980年代事件、符号及场景为底色,策划4大特色主题游线。同时,以“场景塑造”为方式,通过文化可视化、趣味化及体验化,创造视觉吸引力,形成了工人俱乐部、邮局、供销社、迎春饭店、电影院、百货商店、旧时光杂货铺、新华书店等复古景观,重塑古街昔日繁华。
老场景新体验(央广网发 赵佳瑶 摄)
如今,漫步在石子路上,每隔几米就能看到一处“大发历史”的标识,处处洋溢着“老味道”。在大发街老街坊们看来,这里是很多搬离者的故乡,承载着两代人的“乡愁”。
“让老街坊常回家看看,重温他们曾经的生活记忆,满足广大游客新文旅体验。”石拐区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区文体旅游广电局局长李丽娜表示,石拐区大发街区已经开启“一键换新”模式,老街重新焕发出光彩。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