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投身防沙治沙工作二十多年,最大的感触是什么?”“最大的感触是——沙漠,真的能变绿洲!”杭锦后旗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段光硕的回答斩钉截铁,这简短的话语背后,是二十载波澜壮阔的治沙岁月。

沙海镇前进村梨园(王亮 摄)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地处于乌兰布和沙漠东缘,境内沙区面积64万亩,动辄遮天蔽日,侵袭田地,掩埋村庄,严重威胁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自1950年以来,通过几代人接续奋斗的防沙治沙,已治理了51.6万亩,实现了“沙进人退”向“绿进沙退”的重大历史转变。

时任杭锦后旗头道桥公社民建大队党支部副书记、大队林场场长牛二旦同志,在二十多年与风沙斗争的实践中,摸索出一套造林治沙的宝贵经验,那就是“撵沙腾地,腾地造林,引沙入林,以林固沙。”

“小时候,风一刮,漫天黄沙,都看不清前面的路,庄稼地也被厚厚的沙土覆盖,产量很低。”亲历风沙之苦的段光硕忆起往昔,目光坚定。“我们要继续弘扬治沙前辈牛二旦的奋斗精神,用他的十六字治沙经验,争取让这片沙漠披上绿装。”

又是二十多年的摸索和实践,通过打井、网格固沙、铺设滴灌设备、苗木冷藏避风、高压座水、机械造林等工程,总结出了沿山防沙、节水固沙、以林阻沙、护田挡沙、保湖润沙、增草锁沙、产业治沙等更多治沙措施,极大提高了造林成活率,达90%以上。

沙海镇前进村梨园的梨子长势喜人(吕茹 摄)

自启动“三北”六期防沙治沙工程以来,杭锦后旗创新推出全民治、科学治、产业治、长效治“四治”融合的防沙治沙新模式。一代代“林草人”的汗水浇灌下,杭锦后旗的生态功能更加稳固、生物多样性更加丰富,沙区生产、生活、生态条件明显改善。

防沙治沙,既要添绿也要“生金”。多年来,杭锦后旗大力实施产业治沙,发展经济林果产业,现有经济林3.5万余亩,其中对种植的梭梭接种肉苁蓉1.6万亩。采用土地入股形式引进药材生产企业,开展林下经济、药材花卉、育苗育种等多项工程,引种灌木类、宿根类为主适合本地种植的中草药品种12种,引领周边农民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实现林药收入超万元。

在杭锦后旗沙海镇前进村的梨园里,58岁的张玉飞正在树木间穿梭忙碌,打理挂满枝头的早酥梨。“去年20亩梨子卖了18万!”他指着果型漂亮、色泽诱人的梨子说,“这沙地梨熟了,比蜜还甜。”

黄河“几字弯”攻坚战成果现场(高翔 摄)

谁能想到,这生机勃勃的梨园也曾是肆虐的沙丘。变化始于2022年,杭锦后旗引进西北农林大学创新技术“宽行密植、粮果套种”种植模式,让沙漠长出“金果子”。同时,整合北郊湿地、东风林场及前进村梨园,打造集沙漠娱乐、探险、湿地观光、候鸟观赏、梨园采摘于一体的生态绿色旅游基地。

“冷库就建在村头,电商卡车直接开进地头装货,还有游客来采摘,果子不愁卖。”张玉飞笑着说。目前杭锦后旗已建成500吨冷库2座,小型冷库16座,占地1万平方米的果品交易集散中心,打通了从枝头到餐桌的产业链。

杭锦后旗还充分利用“湖润沙、沙拥湖”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打造国家4A级旅游景区乌兰布和沙海湖旅游区,沙水相依的美景吸引游客约1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00余万元,真正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双向转化。(徐曼君)

编辑:魏全民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