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包头市昆都仑区,因地处昆都仑河两岸而得名。这里地处阴山脚下,黄河北岸,多民族聚居、多文明传承、多文化交融,有着悠久绵长的历史和光辉灿烂的文化。20世纪50年代,在党中央的号召下,从祖国四面八方赶来支援的八万多工人与当地各族群众胸怀祖国、守望相助、艰苦创业,在祖国北疆共同书写了“齐心协力建包钢”的伟大赞歌。
聚力文化认同,共筑共有精神之“家”
实施凝心铸魂工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互联网+民族团结”行动,打造“网、端、微、视、报、屏”六位一体宣传矩阵。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VR展厅7个,制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歌曲《民族团结赞歌》《包头城》及“石榴籽”微课堂等融媒体产品500余条,印发民族团结海报1万余份。连续三年举办民族团结进步老报刊展,从“思想之光耀北疆、深切关怀明方向、团结佳话代代传、感恩奋进新征程、石榴花开别样红”5个方面全方位展现民族团结进步取得的新成效。开展《道中华》读书分享会、书法比赛、成语大会等主题活动2000余场,传承弘扬昆都仑区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交往交流交融,守望相助、心手相牵的生动实践。
实施红色基因传承工程,不断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坚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传承弘扬红色文化深度融合、一体推进,深度挖掘区域红色资源,深入包钢进行先进人物系列访谈,组织故事分享会,编排以“齐心协力建包钢”为民族团结历史佳话题材的《铁流映初心 照耀包钢娃》儿童舞台剧,成立百人红石榴理论宣讲团为各族群众讲解民族团结进步故事120余场,多维度、多层次用好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让“三个离不开”“四个与共”“五个认同”更加深入人心。
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不断增强各族群众的中华文化认同。推出一批体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文艺精品和艺术作品,创作国画《岁月如歌》,哈布图·哈撒儿祭祀、打拉亥村民间秧歌列入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长篇报告文学《我们像双翼神马》获评内蒙古自治区“五个一工程”奖;“非遗进校园”实现全覆盖,邀请非遗传承人走进校园,展示非遗代表作品、演示传统技艺,常态化开展面塑、沙画、马头琴等活动300多次,使各族学生在面对面的交流中体验非遗文化的魅力。成立非遗传习基地6处,开展“研学探非遗·匠心少年传”“民族团结·籽籽同心”非遗进校园、“家门口的非遗课堂”等系列活动,加强长城、黄河、昭君出塞等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传播推广,清晰展现昆都仑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史实。
聚力创新发展,同走共同富裕之“路”
答好融合发展答卷,为提升城乡面貌打造新样板。重点从完善基础设施、优化人居环境入手,深入推进各族群众共居共享品质城乡建设,在内外兼修中打造生态宜居城区。城区2024年以来新改建7条地下管网、27个小区84公里“四类”管网,改造64处66万平方米老旧小区,“温暖工程”全部竣工,群众期盼多年的林南平房区改造启动实施、7处“夹心房”改造10个月内实现“交房即交证”。城区打造“一站式”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在全市率先推行法律援助“全域通办”模式。
答好民生保障之问,为优化生活品质打造新样板。教育高地建设成果丰硕,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全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样本城区、全国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区、全国首批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等多项国家级荣誉。医疗高地建设提质增效,全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100%达标国家基本标准,成立自治区首家儿童康复联合体,获批自治区困境儿童关爱保护试点区、社区托育服务试点区。文化高地建设加快推进,荣获2024年全国“书香城市”,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同建设伟大祖国共同创造美好生活”书画展、“风从草原来”主题摄影展,用艺术创作充分反映草原钢城各族群众守望相助、团结奋进的新风貌。
答好乡村发展之问,为乡村全面振兴打造新样板。乡村深入实施“五化四美”工程,新建农村污水管网1万米,农村污水治理率达到60%以上、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3.2%。近年来,积极争取中央、自治区级乡村振兴补助资金一千余万元,重点扶持村集体经济。将非遗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相融合助力乡村振兴,成立兴农创艺草编工坊,让村民居家就业增收致富的梦想逐渐成为现实,乌兰计三村入选国家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卜尔汉图村获评全国第七届文明村镇村。
聚力互嵌共融,共育民族团结之“花”
深入推进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以“青听”为主题开展各族青少年交流活动,围绕红色教育、民族团结教育、中华优秀文化传承等主题,前往北京、井冈山、银肯塔拉沙漠等地组织开展“沙海寻梦 红色传承”等主题研学活动,带领各族青少年感受不同地区人文风情,引领学生感应时代脉搏,厚植家国情怀。积极与其他省市青少年开展结对交流活动,与贵州省少先队员开展手拉手活动、钢四小与清华附小通过书信交流形式结对、为甘肃尕集春雷小学献上“新年爱心红包”等促进了昆都仑区青少年与其他省市及周边地区青少年相互交流。持续开展支教共建,先后派出118位优秀教师赴四川大凉山、内蒙古兴安盟等多地进行异地支教,与当地师生结下了深厚友谊,促进了两地教学互助和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
深入推进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将民族事务治理纳入110个社区嘎查村(社区)综合网格,积极提供就业指导、子女入学、医疗卫生、法律援助等方面的服务,依法保障各族群众合法权益。打造市级创业园孵化基地20家,发挥“红石榴”就业服务站作用,开展“春风行动”。举办“昆鹏归巢”系列活动,搭建集人才引进、交流、展示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吸引200余名包头籍在外学子、优秀人才回归。全面落实“零门槛”落户和来昆都仑区就业创业各族群众子女入学享受同城待遇,加强留守儿童、随迁子女、残疾儿童等的入学和关爱工作,近三年为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提供学位2万余个,确保外来人口“留得下、住得安、能融入”。
深入推进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将长城文化和自然景观等融入工业研学旅行,打造了以工业研学游路线、健康养生游路线、生态休闲自驾游路线、传统休闲度假游路线等4条主题鲜明的精品旅游路线,主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工业研学旅游路线,鲜活再现新中国第一个民族地区大型工业企业“诞生记”,让民族团结故事更加深入人心。依托包百商圈、吾悦广场、苏宁广场等开展“我们的节日”“文化进商圈”等“魅力昆都仑”品牌系列活动200余场,推进旅游促民族团结深度融合发展,重燃昆区实体企业的“烟火气”,为各族群众打造“推门就是美好生活”的新消费新场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聚力共建共治,共唱和谐团结之“曲”
全面贯彻落实政策法规,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将民族政策法规纳入“八五普法”规划,在社区设置24小时律所在线服务平台,推出“道中华”权威解读,开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栏。开展“倾心为民筑平安”民族政策主题宣传活动15场,开展“法在我身边”政策宣讲30余次,面对面向群众宣传党的民族政策理论,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各族群众心中扎根。
全面提升政务服务现代化水平,推动民族工作数字化进程。依托“智慧昆都仑”社会治理信息化平台,建成标准化便民服务中心15个、社区便民服务点85个,为各族群众及流动人口提供优质服务。依托数字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实现城市运行“一屏统揽”、基层治理“一网统管”、数据资源“一网通用”,1410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网上办理,116项实现“跨市互办”“跨省通办”,“智慧+政务服务”昆区品牌巩固提升,荣获2023年中国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全国百家创新案例”。
全面强化法治意识,依法保障各族群众合法权益。坚持“弘扬民族团结、共建法治昆都仑区”的工作思路,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普法依法治理、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等有机结合,推出“法润红石榴”普法品牌,制作《内蒙古自治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条例》主题微视频,加强教育培训,加大普法宣传力度,提高法治化水平。
团结催生希望,奋斗铸就辉煌。如今,在昆都仑区这片土地上,民族团结氛围更加浓厚,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更加深入,各族群众幸福的笑容更加灿烂。(郭俊梅)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