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乌兰察布5月15日消息(记者刘晓祺)当北京东城区的晨光穿透国子监古槐时,千里之外的乌兰察布市化德县正飘着雪。在这片土地上,一位曾在名校执掌教鞭的校长,面对方言障碍与寒冷天气,选择用脚步丈量教育的温度。
汤朝晖个人照片(央广网发 金勇 摄)
2022年7月,52岁的汤朝晖,参加了中组部干部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来到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化德县。化德县地处祖国北疆,是全国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一个冬季漫长、极其寒冷的地方,出发时她已经52岁了,很多好奇的声音在问“你去有意义吗?”她说:“‘心有大我’就有意义!”
汤朝晖到补龙湾村进行家访(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在汤朝晖的“组团式”帮扶蓝图中,教育质量提升是首场硬仗。当化德职中与乌兰察布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联合办学新增护理3+2专业,《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赋能西部县域职业中学专业建设研究》课题在内蒙古示范开题,草原深处响起了教育变革的春雷。那些新增的“匠心创业工作室”里,电子商务实训课堂在学生们的人生轨迹中埋下“种子”。
师资队伍建设的突围战中,“百德”名师工作室和“职业体验”名师工作室与北京国际职业教育学校远程教研成为破局利刃。每周如约而至的中编办职业素养课,老年照护证书考取率连年攀升的曲线,计算机专业闯进自治区大赛的喜报,共同勾勒出学生成长的立体图景。
汤朝晖组织学生上微课《培根铸魂和干枝梅精神》(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真正让教育扎根的,是那些融入校园血脉的制度创新。《化德职中章程》修订稿里,“校内督导制度”与“奖励积分体系”相映成趣,教育质量监控已化作每日的田野观察。当“星级班集体”的流动红旗飘过时,汤朝晖知道,管理文化的种子已然萌芽。
2023年,她和她的团队在乌兰察布市“组团式”帮扶擂台比武获得的二等奖奖牌,此刻正静静陈列在校史馆,与2024年东城区优秀校长的荣誉证书遥相呼应。
汤朝晖“心有大我”的誓言化作草原晨曦,最炽热的教育理想,仍在化德的寒夜里疾行。
素材支持:化德县融媒体中心 刘宇鑫 金勇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