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呼和浩特11月29日消息(记者邵玉琴)在收到《亲缘关系确认书》10天后,内蒙古阿拉善右旗“国家的孩子”惠幸福与浙江家人商定,于11月30日上午在浙江省余姚市同光村举行认亲仪式。
本次陪同惠幸福回乡认亲的家人及亲友团成员一行17人。
惠幸福与“国家的孩子”在呼和浩特市举行联谊活动(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纠结了半个世纪的“人生五问”
“终于能和家人团聚,从接到确认书的那一天起,就非常期待这一天的到来。” 离家时才10个月大,如今已经是65岁的老人。谈及即将踏上浙江家乡认亲之旅,惠幸福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这些年来,他无数次在脑海中问自己,“我是谁?我的根在哪里?我有没有兄弟姐妹?我的亲生父母为什么抛弃了我?他们为什么不来找我?”
连日来,惠幸福沉浸在满满的温情回忆中。他试图通过史料和这些年来参与“国家的孩子”组织的各类活动,来串起这一段可歌可泣的中华民族大家庭接力互助的历史佳话。
20世纪60年代初,广袤的内蒙古大草原接纳了来自上海等地的3000名南方孩子。他们中年龄最小的才几个月大,最大的也只有七岁。
由于年龄太小,很多孩子们不知道自己的亲生父母,更不知道自己来自何处。他们的人生故事是从北方这片草原重新开始的。
为了给“国家的孩子”创造最好的生长环境,当时,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对于收养人的政治背景、经济条件作出了严格规定。
据有关资料记载,当年被阿拉善家庭领养的“国家的孩子”有30余位,惠幸福就是其中之一。
年幼时的惠幸福(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虽然有史料记载,可无论如何都不敢相信自己还有这样一段经历,更不敢相信会和‘国家的孩子’关联起来。”惠幸福说,“我们是党和国家托付给阿拉善草原爸爸妈妈含辛茹苦养大的娃,我的生命早已融入了养父母的心血。”
惠幸福:“内蒙古阿拉善,我成长的快乐家园”
据一位还健在阿姨回忆,1960年入冬后的一天,惠幸福的养父养母从阿拉善盟阿右旗赶到现巴彦淖尔市磴口县三盛公“上海孩子”的临时安置点。一进门,在襁褓中看到一个10个月大的小男婴,任凭保育员怎么哄就是哭闹不止。
惠幸福的养母走了上去,轻轻安抚,孩子立刻安静下来,不哭不闹。养母毫不犹豫地抱起他,对保育员说,“这娃命中注定和我有缘,他就是我的孩子。”
刚到养父母家时,惠幸福又瘦又小,连哭的力气都没有,能否养活都是问题。可是几个月之后,他就被养得健康壮实。
“从我懂事的那一天起,就知道了自己姓惠,小名幸福,大名惠幸福,1959年12月29日出生,养父养母是给予我第二次生命的恩人。”说起自己的身世和养父母,惠幸福心里藏着千言万语。
在他眼里,养父高大魁梧帅气、忠厚纯良,却有着军人般的威严,对子女管教甚严。但是在生活中,却总是把最好的吃食留给儿女们。
上小学时,好多同学带的早点不是黑面馍馍,就是玉米发糕。而惠幸福带的早点是养父做的白面馍馍、鸡蛋、牛奶。
有一次,他上学时忘了带作业本,回家时发现养父养母就着榨菜,吃着黑面馍馍。他也吵着要吃,父亲却说:“这个只能大人吃,小孩儿吃了长不高,容易变成傻娃娃。”长大后,惠幸福才明白养父母的爱有多深沉。
在惠幸福的心目中,养母性格爽朗,脸上总是洋溢着微笑。她将五个收养的儿女视若己出,不容任何人提及孩子们的身世。特别不允许邻居传闲话,说儿子是“上海娃娃”。
打架、逃学……和大多数男孩子一样,小时候,淘气的惠幸福没少干“坏事”,也没少挨养母的板子。而长大后的他成了同事眼里爱岗奉献的优秀税务工作者,助人为乐的“道德模范”。
2021年,国家税务总局以他为原型,拍摄原创短片电影《会幸福》。微电影记录了惠幸福四十多年来,扎根巴丹吉林沙漠腹地,将青春和热血奉献给了税务事业的爱岗敬业故事。讲述了他29次无偿献血,积极捐款捐物,帮助多户困难家庭的公益事迹。
电影《会幸福》剧照(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就在前不久,惠幸福退休前的单位国家税务总局阿拉善右旗税务局得知他找到亲人的消息后,特意致信祝福。
信中说,“跨越了半个世纪多的时光,终于找到了阔别60余载的亲人,我们为你感到由衷高兴。祝福你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能够与兄弟姐妹共赴幸福生活,心有所依、根有所系……”
“我有两个家,一个在内蒙古,另一个在浙江。”惠幸福说,正如他的名字一样,如今的他是这个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之一。
记者得知,惠幸福携亲友团将于11月29日晚7时许从银川乘飞机前往浙江省宁波市,参加次日上午在老家举行的认亲仪式。
- 2024-11-29 15:15:18
- 2024-11-29 15:31:14
- 2024-11-29 14:45:35
- 2024-11-29 10:05:23
- 2024-11-29 08:45:35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