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被称为“马背民族”,在长期的游牧生产生活中与马结下了不解之缘,马具是人与马之间关系最为重要的部分。其中,蒙古族马具制作技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西南部的鄂托克旗,地处黄河“几”字弯顶端西部。自古以来,各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交往交流交融,使这里蕴藏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蒙古族马具制作技艺是当地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出生在这片土地上的市级蒙古族马具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敖特根其劳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然而随着时代变迁,日常骑马、使用马具的人越来越少,草原上放牧大多以机动车代替了马匹,传统马具制作技艺面临消失风险,敖特根其劳却依然保持初心不改,坚守着对这一传统工艺的喜爱和传承,守护这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年过六旬的敖特根其劳老人出生在一个马具制作世家,从小跟随爷爷、父亲学习马具制作技艺。经过四十年的磨练,他制作的马鞍、马笼头、马鞭、马镫、马缰等马具造型美观大方,质量上乘,深受广大牧民的喜爱。如今,他制作的马具作品多次在各类展览中获奖,并将制作的马具通过网上各类平台销往鄂尔多斯市、呼伦贝尔、锡林郭勒及阿拉善等地。

敖特根其劳老人说,现在的马具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实用性需求,更多的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承载着人民的智慧和劳动成果。

马具制作是集木工、刺绣、皮毛、金属等工艺于一身的综合手工艺,每道工序从原料的采集、加工的程序、制作的手法、产品的样式都有固定的方法和标准。制作的最大难点在于选材,马具需要承受马匹的重量和运动带来的冲击力,因此选材要求非常高。此外,马具的设计和制作也需要精湛的技艺,每一个细节都不容忽视。

敖特根其劳老人拿着制作中的马鞍说:“一副好的马鞍是不会伤害马匹皮肤的,就像我们穿鞋一样,马驮着马鞍跑很远也很舒适。”

马具制作技艺是民族审美意识、审美观念的集中体现,展示着明显的民族文化特征,从而有着重要的文化价值。为了让这门技艺得以传承,敖特根其劳老人不仅收徒传艺,还积极参与当地举办的各种文化活动,与同行分享经验,共同探讨马具制作技艺的发展之路。(色音毕力格 杨会)

编辑:李春雪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