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在春寒中迎来了一场科技与农业深度融合的盛会。

内蒙古自治区人工智能学会组织了一场考察活动,智慧农牧业专委会主任王婷带领学会专家顾问,包括内蒙古农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左东石教授、内蒙古大学生命科学院魏杰教授,以及上海华维可控农业科技集团的代表,深入呼伦贝尔农垦集团,就“智慧农业升级、极寒地区农机研发、全产业链合作”等议题展开深度调研。

此次考察得到了呼伦贝尔农垦集团党委委员、董事牟春雨,科技保障部部长姜英君、副部长范冰的全程陪同,内蒙古大学和内蒙古农业大学提供了全程学术支持,为南北协作探索现代农业新范式注入了强劲动能。

呼伦贝尔农垦集团作为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自建垦以来,始终肩负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引领农业对外合作、维护边疆稳定的四大核心使命。集团拥有600万亩耕地、近900万亩草场,年粮油产量突破37亿斤,其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模式为全国农垦系统树立了标杆。在“十四五”规划中,集团明确提出“建设大基地、培育大企业、形成大产业”的目标,致力于通过数字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黑土粮仓”等国家级科技专项,将农业科技贡献率提升至70%以上。

近年来,呼伦贝尔农垦集团以信息化建设为突破口,构建了覆盖全产业链的“数智呼垦”体系。通过与中国科学院合作实施的“夔牛2.0”系统,集团实现了耕地资源数字化管理、农机作业智能调度、仓储物流实时监控。在谢尔塔拉农场和上库力农场,考察团实地考察了物联网监测系统、智能农机装备、农业大数据平台等智慧农业应用场景。呼伦贝尔农垦集团通过数据采集、分析与决策支持,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向精准农业的跨越式发展,为自治区农业现代化树立了标杆。

上海华维的“可控农业”理念与呼伦贝尔农垦集团的发展规划高度契合。华维自主研发的“喜耕田云智慧施肥机”和“1828压力补偿滴头”等设备,能够精准解决农垦集团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面临的“水肥利用率低、地形适配性差”等痛点。双方合作的可能性主要体现在智慧灌溉示范区共建、数据平台深度对接以及极寒挑战下的创新路径三大领域。

为加速技术落地,双方拟定了“三步走”行动方案:互访考察、人才共育、政策协同。双方计划邀请农垦集团领导赴华维金山基地考察ACA可控农业模式,同时派遣华维工程师进驻极寒农场开展工况测试;参照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吕名礼技能大师工作室”模式,联合培养既懂农业又通数字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争取纳入内蒙古“黑土粮仓”专项和上海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计划,形成跨区域创新联合体。

内蒙古大学魏杰教授指出,农垦与人工智能学会及华维的合作,本质上是“黑土地”与“数字云”的握手。通过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的交叉创新,有望在寒地农业中开辟“智能感知—精准调控—生态循环”的新赛道。内蒙古农业大学的左东石教授则强调,极寒环境农机研发需突破“数据孤岛”,建立覆盖材料性能、作业场景、气候特征的共享数据库,这是产学研协同的关键。

此次考察不仅是一次技术对接,更是南北协作服务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生动实践。呼伦贝尔农垦集团与内蒙古自治区人工智能学会携手上海华维,将为中国智慧农业提供“高寒地区解决方案”,为新时代农垦改革注入科技基因。牟春雨董事表示:“我们期待通过‘实验室+田间地头’的深度融合,让呼伦贝尔的黑土地长出数字农业的金种子!”

此次活动不仅展示了内蒙古自治区在智慧农业领域的积极探索和显著成就,也彰显了南北协作在推动农业现代化、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的重要作用。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合作的持续深化,呼伦贝尔的黑土地将绽放出更加璀璨的数字农业之花。(雪彦)

编辑:刘欣荣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