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呼和浩特2月24日消息(记者李春雪)近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玉泉区人民法院审结一起教育培训合同纠纷案,依法判决某教育机构退还家长李某全额培训费用1.9万元,为“保过班”消费纠纷提供了典型判例。该案暴露出当前教育培训市场存在的合同履约风险,引发社会各界对教育消费维权的广泛关注。

庭审现场(央广网发 图片来源:玉泉区人民法院)

案件回溯显示,李某于2022年与某教育咨询公司签订《中考出库协议书》,约定由该公司对其子进行全程辅导,并承诺“未达中考出库分数全额退费”。在支付1.9万元费用后,该机构仅完成15天暑假课程即中断培训,最终考生未能达到约定成绩。经多次协商未果,李某诉至法院。

法院经审理认定,双方签订的合同系真实意思表示,具有法律约束力。根据《民法典》第五百七十七条关于违约责任的规定,教育机构未全面履行合同义务且符合退费约定条件,应当承担退款责任。本案主审法官指出:“‘保过班’本质是附条件合同,当约定条件成就时,经营者必须履行退费承诺。”

值得关注的是,教育部等三部门曾于2022年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教育行政执法 深化校外培训综合治理的通知》,明确要求重点整治“夸大培训效果、误导公众教育观念、制造家长焦虑”等违法违规行为。中国消费者协会数据显示,教育培训服务类的投诉量成为服务类投诉的前三,投诉件数超过7万件,其中“保过班退费纠纷”占比较高,部分机构存在夸大宣传、虚构资质、诱导贷款等问题。

法官特别提醒消费者注意三大事项:一是选择具备《办学许可证》的正规机构,通过“全国校外教育培训监管与服务综合平台”核验资质;二是签订合同时需细化课程安排、师资配备、退费标准等条款,警惕“不过全额退”等模糊表述;三是留存缴费凭证、课程记录等关键证据,便于主张合法权益。

教育专家建议家长理性看待“保过承诺”,警惕“花钱买分数”的心理陷阱。学习成效取决于教学质量和学生努力的共同作用,任何教育机构都无法确保考试结果。家长应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辅导方式,避免盲目追求高价“保过班”。

本案的依法判决为规范教育培训市场秩序提供了司法指引,同时也为广大家长敲响消费警钟。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整治培训乱象需要监管部门、司法机构、市场主体和消费者的协同共治。

编辑:刘欣荣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