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阿拉善2月21日消息(记者刘一晨)在贺兰山脉这片广袤的山林中,国家级保护野生动物的身影隐匿其间,它们是大自然馈赠的珍贵礼物。不过,今天要讲的,是两只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雄性马鹿“来福”和“来财”的传奇经历,它们可是内蒙古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工作人员的心头宝。现在,就让我们跟随镜头,走进它们的世界。

故事得从三年前说起,内蒙古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护林员像往常一样巡山,在山林深处,发现了两只身体极度虚弱的小马鹿幼崽。工作人员推测,这两个小家伙是在迁徙途中,不小心跟丢了鹿群,才迷失在了这山林之中。出于对生命的尊重和保护,他们决定将小马鹿带回古拉本管理站,给予它们最贴心的救助与喂养。

初到管理站的极度虚弱的小马鹿幼崽(央广网发 海金花 摄)

初到管理站的“来福”和“来财”,对陌生的环境充满了恐惧,连喝牛奶都十分抗拒。这时,管理站的工作人员纷纷化身“超级奶爸奶妈”,绞尽脑汁地哄着这两个小家伙进食。在他们的悉心照料下,“来福”和“来财”的身体逐渐强壮起来,也在管理站里度过了一段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奶妈”们精心安排它们的饮食起居,“奶爸”们则带着它们外出散步,去探索周边的野外环境,在山坡上晒太阳。夏日炎炎时,工作人员还特意为它们搭建了一座小泳池,让它们消暑纳凉。管护员王伟笑着回忆:“‘来福’对面食情有独钟,馒头、面包都是它的最爱;‘来财’则对果蔬更感兴趣,胡萝卜、苹果能让它吃得津津有味。这俩小家伙可调皮了,经常把我们菜园里的菜啃得一干二净。”言语间,满是宠溺。

时光飞逝,转眼间“来福”和“来财”一岁了,是时候让它们回到大自然的怀抱,学习生存技能了。工作人员将它们带到贺兰山保护区哈拉乌沟,放归大自然,开启半野化训练。站在新旅程的起点,“来福”和“来财”既对眼前的广阔天地充满好奇,又对未知的环境感到忐忑不安。它们即将在贺兰山无人居住的沙塘子管护站,开启全新的生活,学习在野外生存的本领。放归那天,“奶爸奶妈”们在食槽里装满了它们爱吃的玉米和饲料。王伟感慨道:“我们心里满是担忧,害怕它们无法适应野外环境,担心它们遭遇猛兽袭击。看着空荡荡的圈舍,心里总觉得少了些什么。”

管理人员再一次见到成年后归山的“来福”(央广网发 斯琴扣 摄)

为了帮助“来福”和“来财”顺利完成野化训练,工作人员逐渐减少对它们的喂食量。四个月后再次见到它们时,“来福”头顶已经长出了细长的鹿角,愈发神气;“来财”则已经在野外结交了不少野生动物“朋友”。工作人员阿丽玛介绍:“我们通过在沙塘子管护站周围布设的红外相机观察到,它们多数时候是单独行动或者结伴而行,偶尔也会加入其他马鹿群。”去年春天,工作人员为“来福”和“来财”佩戴了卫星定位项圈,借助项圈回传的数据监测与分析,再结合红外相机全天候自动拍摄的影像,能够精准地记录下它们的活动范围和迁徙规律。

工作人员查看红外相机全天候自动拍摄的马鹿的影像(央广网发 胡木仁 摄)

如今,“来福”和“来财”即将年满三岁,头上长出了漂亮的鹿角,已然成为了威风凛凛的“帅小伙”。工作人员表示,马鹿三至四岁达到性成熟。最近的监测显示,“来福”和“来财”开始分头在山中活动,这充分表明它们已经完全适应了贺兰山的环境,具备了独立生存的能力。

现在,大家最大的期盼,就是看着“来福”和“来财”能够顺利融入贺兰山马鹿种群,实现自然繁育,让生命的故事在这片山林中延续下去。

内蒙古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代瑞指出:“近年来,贺兰山野生动物的种群数量持续增长,越来越多的野生动物选择在此栖息繁衍,这无疑是贺兰山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的有力证明,也彰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成年后回归山野的“来福”与“来财”(央广网发 海金花 摄)

“来福”和“来财”是不幸的,它们在幼年就失去了母亲的庇护;但它们又是幸运的,在命悬一线之际,得到了贺兰山管护员及时的救助与悉心的照料,最终顺利回归大自然。在浩瀚的贺兰山,它们或许只是渺小的存在,但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阿拉善,它们的故事却如此温暖而动人,成为这片土地上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动注脚 。

编辑:邵玉琴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