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 | 要闻 | 报摘 | 纵横 | 图站 | 调查 | 快讯

 首页 > 新闻中心 > 聚焦内蒙古

内蒙古:产业将要“随水转”
2011-10-27 08:43   来源:新华社内蒙古频道    打印本页 关闭
        记者日前在黄河上游的内蒙古河套平原看到,平畴沃野中秋收后的农田汪洋一片,像遭遇了水灾。原来,这里的农民正在进行“秋灌”,为农田来年春耕积蓄墒气。当地农民表示,“大水漫灌”很费水,但这是多年习惯性的农业用水方式。不过,他们告诉记者,这种浇水方式将随着政府严厉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而宣告结束。

    “今后,水利要从单一为农牧业服务,向为工业化、城镇化提供全方位服务转变。”内蒙古自治区主席巴特尔说。响应国家水利事业改革精神,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蒙古将“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全面提升水利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一方面,要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水资源消耗少、用水效率高的产业;另一方面,要加快完善水资源配置体系,引导工业项目向水资源工程附近布局。

    巴特尔说,目前,内蒙古水资源总缺口达10亿立方米,并呈不断扩大趋势,未来10年,缺口将达30亿立方米;区域性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内蒙古西部黄河沿岸地区实际用水量超出分水指标,而东部锡林郭勒盟、通辽市等地严重缺水,这对经济社会发展构成明显制约。

    当前,内蒙古着力在其西部的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三市黄河流域,打造以煤化工为主导产业的“沿黄经济带”,鼓励水资源缺乏而煤炭资源富集地区与黄河沿岸地区进行产业协作,变此前的“调水”为“输煤”,以期实现水、煤资源跨区域优化组合。

    过去的5年中,内蒙古累计投入水利建设资金203亿元,是“十五”期间的1.8倍,相继建成和开工了一批重大水利工程。全区有效灌溉面积达到4500万亩,节水灌溉面积达到3500万亩,解决了581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水利事业为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和支持。

    巴特尔说,内蒙古当前用水结构不够合理,水利基础设施薄弱,水环境恶化压力加大。其中,农牧业用水占社会用水总量的77%、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5个百分点,工业用水仅占12%、比全国低12个百分点;大中型灌区设施老化失修现象严重,抗旱减灾能力不强,农牧业灌溉用水效率低;部分地区地下水超采严重,水位逐年下降,严重超采区水环境恶化。

    他表示,内蒙古将积极推进经营性水利项目走向市场,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水利建设。今后10年通过多种措施加大投入,努力使全社会水利年均投入比2010年高出1倍,从而改变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未来5年,内蒙古将通过实施重点水库枢纽及调水工程,新增供水能力30亿立方米,新增“四个千万亩”节水灌溉工程,使节水灌溉面积达到4500万亩。
   
    “在节约用水的基础上,要大力推进水权转换改革。”巴特尔说,特别是在黄河流域,要通过农业节水、盟市间水权转换方式,加快调整用水结构。内蒙古将尽快启动河套灌区向沿黄工业园区进行水权转换,保障沿黄重点产业的规划实施。鼓励工业企业投资农业节水灌溉工程,将农业节约的水量由投资企业用于新上工业项目,或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有偿转让给其他工业企业,实现工农业水权的合理置换。总之,既要节约利用有限的水资源,同时也要使有限的水资源最大可能地发挥良好效益。(记者贾立君)
责编:任艳军中国广播网

相关新闻

高清组图

更多

中央台简介 |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我要纠错 |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版权声明
通信地址:北京复兴门外大街2号 中国广播网 邮编:100866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热线:4008000088 E-mail:4008000088@cnr.cn
客服热线:010-86093114 400-668-0040 传真:010-63909751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0102002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版权所有(C) 京ICP证09014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5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