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 | 要闻 | 报摘 | 纵横 | 图站 | 调查 | 快讯

 首页 > 新闻中心 > 聚焦内蒙古

历史的巨变 辉煌的成就——新中国成立60周年来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2009-07-20 11:04   来源:内蒙古日报    打印本页 关闭
    

自治区党委副书记 自治区副主席 任亚平

    内蒙古是全国最早成立的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伴随新中国一起走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与发展的光辉历程。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指引下,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始终高举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团结带领全区各族人民,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60年来,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由贫穷落后走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阔步前进。

    一、辉煌的成就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新中国成立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后,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重大跨越。1949年到1978年,内蒙古地区生产总值由7.08亿元上升到58.04亿元,28年翻了3番多,1978年以来的30年间又翻7番以上。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761.8亿元,居各省区市第16位,以占全国1.8%的人口创造了全国2.58%的经济总量和3.85%的经济增量,由全国后列进入中列。按不变价计算,2008年经济总量为1949年的233倍,新中国成立以来内蒙古地区经济年均增长9.7%,改革开放以来年均增长12.1%,“十五”以来年均增长17.6%,2002年以来连续7年增速居全国第1位,是自治区经济发展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历史时期。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949年为118元,1978年为317元,2000年超过6000元,2003年超过1万元,2006年超过2万元,2008年超过3万元(达到32214元),按当年汇率折算为4638美元,包头、鄂尔多斯和阿拉善三盟市人均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2007—2008)蓝皮书》显示,2007年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综合竞争力居全国第10位,西部各省区市第1位,其中产业经济竞争力、可持续发展竞争力、环境发展竞争力以及宏观经济竞争力等4项二级指标居全国前列。

    产业体系日益完备。新中国成立之初,内蒙古农牧业比重高达74.6%,是典型的传统农牧业省区。经过60年发展建设,经济结构日趋合理,1978年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32.7:45.4:21.9,2008年进一步调整为11.7:55:33.3,现代农牧业、现代工业及新型服务业产业体系日益完备。农牧业基础地位得到巩固。目前畜牧业占第一产业的比重达到45.9%,成为第一产业主导成分;农区牲畜存栏占全自治区的70%,成为畜牧业主要增长点;优质高产高效作物比重达到61%,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7%,牲畜良种及改良种比率达到94.5%,农牧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2.5%,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3%,农牧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45.41%,产业化经营覆盖全区农牧户的50%,现代农牧业成为农牧业主要发展方向。目前具备了350亿斤粮食、200万吨肉类、900万吨鲜奶、6500吨羊绒的综合生产能力,成为国家主要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工业化取得实质性进展。“十五”时期自治区工业化由初期进入中期,2008年工业增加值是1949年的2021倍,工业占全区经济的比重提高41.8个百分点,工业对GDP的贡献高达60%。形成了能源、冶金、化工、装备制造、农畜产品加工和高技术6大优势特色产业为代表的门类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拥有鄂尔多斯、蒙牛、伊利、远兴等34个中国驰名商标,有30多项工艺和设备处于国内外领先地位。原煤产量、发电量居全国第2和第4位,外送电量居全国第1位,钢材、建材和化工产品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成为全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和绿色农畜产品加工基地。第三产业发展迅速。 

[1] [2][3][4][5]

责编:格格中国广播网
分享到:

中央台简介 |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我要纠错 |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版权声明
通信地址:北京复兴门外大街2号 中国广播网 邮编:100866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热线:4008000088 E-mail:4008000088@cnr.cn
客服热线:010-86093114 400-668-0040 传真:010-63909751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0102002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版权所有(C) 京ICP证09014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