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 | 要闻 | 报摘 | 纵横 | 图站 | 调查 | 快讯

 首页 > 新闻中心 > 聚焦内蒙古

《黄河日记》:煤城乌海 痛定思痛后的抉择

2009-07-14 09:30   来源:中国广播网    打印本页 关闭
    

    7月13日,《黄河日记》报道组进入了内蒙古自治区素有“煤城”之称的乌海市。 请听中央台记者任磊萍的报道《痛定思痛后的抉择》:

    我现在是在距离黄河乌海段不足1千米乌海市君正化工厂,我们看到,原来用于排污的三米多宽的沟渠已经干涸了,企业的废水全部进入经过处理后,重新回到生产车间继续使用,这个曾经被国家环保局列为“黑三角”重点排污监测的企业,已经实现了对黄河的零排放,化工厂负责人:

[出录音]

    “我们的意识也提高了,我就在黄河下游住着,我吃的水就黄河水,我们污染,可能就对我也污染,造福母亲河黄河,我们不污染是我们的义务。”

    乌海与黄河密不可分。从黄河化工、黄河工贸这些企业名称就可以看出,乌海人和乌海企业对母亲河的情有独钟。由于投资回报快,乌海市曾经大规模地引进电石、铁合金、焦炭等高耗能项目,也曾经使乌海市年GDP增速高达30%。一时间,乌海市近百公里黄河沿岸烟囱林立、浓烟滚滚,被称为中国卫星云图上的“黑三角”。换来的是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市民晨练都要带上厚厚的口罩,乌海市严重的污染问题成为国内外媒体关注的焦点。乌海面临一个两难选择:是守着资源“穷死”,还是被污染“呛死”?

    乌海市痛下决心:1400多家焦化、化工、炼铁、洗煤企业被关停,彻底杜绝沿黄所有企业污水进入黄河。乌海为环境治理付出巨大的努力,仅2005年一年,乌海的GDP损失20多个亿。几年艰难而沉重的环境革命,换回了乌海的蓝天白云和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副市长冯玉臻:

[出录音]

    “实际上我们排放的东西只要我们能收集起来都可以作为原材料生产其他的东西,可以节约我们的资源,等于延长我们乌海资源的使用寿命,所以通过环境的治理我们也是尝到了甜头。”

责编:格格中国广播网
分享到:

中央台简介 |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我要纠错 |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版权声明
通信地址:北京复兴门外大街2号 中国广播网 邮编:100866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热线:4008000088 E-mail:4008000088@cnr.cn
客服热线:010-86093114 400-668-0040 传真:010-63909751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0102002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版权所有(C) 京ICP证09014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