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今年内蒙古生态建设任务将达约1400万亩
·气温近日持续偏高 黄河包头段预计提前开河
·赤峰市通报因强制拆迁引发自焚事件调查结果
·内蒙古第一家氢氧发生器项目落户包头滨河新区
·珠恩嘎达布其口岸边检站温馨贺卡为客商传真情
·假广告忽悠人 工商部门提醒求职者 求职需谨慎
·周杰伦主演<刺陵>将在阿左旗通湖草原景区实拍
·呼和浩特强制下架“非药品冒充药品”507个品种
·包头公路区间测速覆盖面近400公里 为全国首家
更多>>>
·内蒙古全面推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时代先锋:土右旗检察院张章宝
·农机购置补贴引发河套农民“购机热”
·聚焦2009春运—我为春运忙
·我为春运忙——1717次列车车长陈卫东
·改革开放30年 首批98户鄂伦春猎民住新楼
·韩志然书记畅谈改革开放30年发展成就
·世界有爱 聋哑儿有声—声音使者孙月光
·改革开放30年 专访代主席巴特尔
更多>>>
   为支持满洲里文明城创建工作,满洲里海关确立了“口岸兴、地方兴、海关兴”的发展理念,出台了《满洲里海关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十项措施》。
·开学前扎兰屯公安交警全力整治非法校车
·今年春节咱就看《金牛闹新春》
·呼和浩特市春节期间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首届内蒙古道德模范颁奖晚会在呼和浩特举行
·内蒙古今年发掘墓葬近300座 出土文物近2000件
·“红山文化暨契丹辽文化研究基地”再上新台阶
聚焦内蒙古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聚焦内蒙古
改革开放30年 呼和浩特市民话民生
中广网 2008-08-06
[打印本页] [推荐给朋友] [字号 ] [关闭]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塞外青城呼和浩特也和全国各地一样,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大大改善。近日,记者采访了一位普通的退休教师,从这位普通教师的生活变化上,折射出了改革开放30年来青城普通百姓的生活变化,真切地感受到了时代变迁给首府人民带来的方方面面的历史性巨变。

   年近古稀的严老师是呼市第35中学的退休教师,上世纪60年代他从内蒙古大学化学系毕业后分配到呼市一家企业工作时,工资只有40多元,后来增加到60多元,这在当时已属于高工资。但一直到上世纪70年代末,严老师的工资再没有涨过。1980年,呼市新建了第35中学,严老师从企业被调到学校,成为一名中学老师。此后,严老师的工资开始一次七八元地往上涨,后来是几十、几百地涨,如今严老师退休金已达2000多元。

   严老师回忆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直至到八十年代,我国物资紧缺,什么都要凭票供应,买粮要有粮票,买肉要有肉票,买油要有油票,买布要有布票。有的人家孩子多,粮食不够吃,还要找人口少、饭量小的人家把自家的细粮换成粗粮,这样才能保证一家人一个月的粮食够吃,买点肉都是想方设法要点肥肉。满大街的人长得都像“豆芽菜”,那时真没有得肥胖症的。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市场供应的丰富,票证也逐渐被取消,现在我们国家生活物质十分丰富,可以说要啥有啥。

   谈起住的变化,严老师说,30年来,严老师共换了四次房子,第一次是企业分给的一间集体宿舍,后来又搬到一间独门独院的面积20平方米左右的平房,到了上世纪80年代初,全家终于住上了学校盖的楼房,50多平方米,有厨房、卫生间,当时全家人高兴得不得了,过去也没有装修一说,擦擦玻璃收拾收拾就搬进去了。随着收入越来越高,2002年,严老师选择在环境幽雅的人和小区买了一套110平方米的商品房。

   上世纪70年代,严老师花去他一年多的积蓄,凭票买了一辆飞鸽牌自行车。“下雨天都不舍得骑。”严老师说,当时呼市的公交车很少,只有主干道通车,出门主要靠骑自行车。后来公交车逐渐多了起来,公交线路也越来越多越来越长。

   严老师最早买的家用电器是一台晶体管收音机,当时最喜爱听的是每天准点播出的评书。上世纪80年代初,陆续有人家买回了黑白电视机,那时,谁家有电视,晚上孩子们便拿着小板凳到这家去看电视。严老师记得非常清楚,他家的第一台电视机是1984年购买的18英寸“凯歌”牌黑白电视,后来换成了彩色的,而现在则是挂在墙上近万元的液晶电视。家用电器中除电视外,冰箱、洗衣机也都是换的第三代了。

   严老师身边的变化,也是青城每个人身边的变化。记者在有关部门了解到,上世纪70年代末,我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几百元。2007年,我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000元。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上升到西部11个省会城市首位,进入了全国27个省会城市上游水平,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500亿元左右。今年,首府的预期目标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5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900元。 

   改革开放,翻开了呼和浩特历史发展的新篇章。30年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市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解放思想、振奋精神、求真务实、开拓进取,首府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辉煌成就。

   从2000—2007年,全市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在全国27个省会城市中始终保持上游或首位水平,其中,GDP年均增速达到22.7%,最高年份达到30.9%,呈现出超常规跨越式的发展态势。

   在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中,城市环境质量显著改善,市区空气质量、饮用水质、公共绿地等环境监控主要指标达到或超过了国家环保要求,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由全年121天提高到320天,饮用水源水质连续7年100%达标,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由2000年的不足10平方米扩大到25平方米。从2003年开始,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成绩连续4年位居全区第一,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环境改善的良性循环。

   围绕实现首府城市“中变”、“大变”的目标,我市开始了规模空前的城市改造建设,城市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到2006年建成区面积达到159平方公里,比2000年扩大了一倍,市区人口相应增加了一倍,实现了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的良性互动,为城市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二环路全线贯通,市区形成了八横八纵八车道的都市交通网络,一大批公共绿地和公园广场建设快速推进,使我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3.5%。城市道路、供水、排水、供气、集中供热、垃圾处理、地下管网改造等基础设施显著改善,城市管理、文化、体育、会展、航运等服务功能明显提升,民族特色、地域特色、历史文化特色更加鲜明,旧城区、棚户区、城中村、出城口、小街巷改造同步加强,绿化、美化、亮化以及环境治理工作扎实推进,市容大环境和居民生活小环境都有明显改观,宜居水平进入西部地区先进行列。

   在GDP高速增长的同时,社会财富和居民财富成正比增长,发展成果最大程度地惠及了人民群众。全市财政收入由2000年的20.2亿元提高到2007年的154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5354元增加到17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539元增加到6000元,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上升到西部11个省会城市首位,进入了全国27个省会城市上游水平。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初步建成了覆盖城乡的全方位、多领域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网络,5.9万名城镇困难居民享受到了最低生活保障,范围比2000年扩大3.9倍,保障标准由143元增加到230元,在全区率先推行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社会治安状况进一步改善,城乡居民安居乐业,和谐首府建设迈出了可喜步伐。



来源:内蒙古广播网    责编:格格      
相关新闻
· 改革开放30年:出行变化印证时代轨迹
· 内蒙古检察机关恢复重建30周年采访活动启动
· 改革开放30年 内蒙古林业生态建设超2亿亩
· 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内蒙古青年群英会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