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呼伦贝尔扎兰屯市雅尔根楚镇,远远望去,一片绿油油景象,一排排玉米整齐统一。此时,“玉米人”杨永财一边仔细观察着玉米的生长情况,一边在本子做着记录。

  杨永财出生在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家中,黝黑的皮肤看上去就是一个典型纯朴的中国农民形象,但他讲起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却头头是道,杨永财常说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是他的榜样。

  记者走进农家小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满地的玉米种子,细看还能发现上面夹杂的吊牌,写着一行数字,在旁人眼中,这只是一行普通的数字,但是在杨永财眼中,记录的却是这类玉米的各种信息。虽然玉米众多,但杨永财能细数出每一穗玉米的来历。

  25个春节在试验地度过

  为了加快新品种选育速度,缩短育种进程,尽快培育出适宜呼伦贝尔地区种植的高产、优质玉米新品种,从1995年冬天开始,他每年10月末至次年的4月初到海南的科研基地进行“南繁”,玉米材料加代、新品种组配、自交系创新,夏季在北方“北育”,继续自交加代稳定、新品种筛选、测试。就这样,杨永财坚持不懈,已经连续25个春节都是在海南的试验地度过。从孩子出生开始,他每年一走就是6个月,更谈不上照顾家人。好在他的妻子这么多年一直都全力支持。

  田间地头上的忙碌

  1994年,杨永财成家后,就一直在呼伦贝尔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和扎兰屯市原种场从事玉米育种研究工作。20多年来,他始终坚持在田间地头,做着播种、选系、组配组合,测试等这些枯燥、重复的工作,没有时间陪伴家人,他认为,只要能培育出好品种,农民种植后能增加收入,比啥都强。他说:“看到自己培育出来的玉米品种高产稳产,好比中彩票一样高兴”。

  付出总会有回报

  逐梦路上苦也甜,杨永财乐在其中。艰辛的付出,甘于寂寞、严谨的科研作风,铸成了科研工作上的丰硕成果,一批高产、优质的玉米新品种正逐步在生产上得到应用,为粮食的高产、稳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2012年开始杨永财与呼伦贝尔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合作育种,2021年在海南组配出新玉米组合4600个,从这4600个玉米组合中选拔出产量高,综合抗性好,抗倒伏等适应呼伦贝尔地区种植的新品种。先后育成呼单517、仁合319、呼单1779、九园31、九元33、九园15等品种投向市场,2021年在呼伦贝尔盟大部分地区、兴安盟北部地区、黑龙江省第三四积温带区,种植面积达70余万亩。

  如今农业发展迎来了最好的时代,“玉米人”杨永财,他和众多农业科研工作的同仁努力在田间地头开花结果,一个普通的育种人,用自己的努力丰富了人们的餐桌,让农民的腰包鼓起来。(安琪 巴特 刘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