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内蒙古频道 > 2011内蒙古分网改版 > 新闻视听

央广网

内蒙古奶业遭遇“寒冬”考验 牧民持续退出养殖引发社会影响

2016-07-11 16:48:00 来源:中国广播网

 

央广网呼和浩特7月11日消息(记者 黎政祥)听众朋友昨天我们为您报道了内蒙古农牧民个体养殖奶牛的模式正濒临整体坍塌的边缘。在调查中记者看到,农牧民个体养殖奶牛萎缩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和奶牛养殖业捆绑在一起的草原生态保护项目正失去根基;农牧民靠养奶牛脱贫致富成为泡影。 

系列报道——《内蒙古奶牛养殖业遭遇“寒冬”考验》,今天播出第二篇:农牧民被动退出奶牛养殖,个体养殖奶牛的模式即将面临坍塌风险,奶牛养殖业的萎缩也带来一连串不利的社会影响。来听央广记者李鑫、黎政祥,内蒙古台记者绿原、达依那的报道:

20131月初,记者踩着厚厚的大雪第一次来到锡林郭勒盟乌日图苏木乌兰嘎查,牧民庞真才坐在自己家的火炕上,忧心重重地讲述乳品企业低价收奶让他的生活难以维持:

这几年咱们养的奶牛也够呛,因为啥呢?自己资源不够,靠买草。粮食涨价,饲料自然也跟着涨。可是咱们牛奶呢,从来就不涨。我们奶子一公斤才两块七。

20164月,当记者再次来到庞真才的家想了解他的生活情况时,庞真才家的大门紧锁,牛圈里的奶牛也不见了。打听了邻居以后才知道,庞真才一家早已经卖了奶牛外出打工去了。

乌兰嘎查共有90户牧民,过去村里家家养奶牛。而现在有三分之二的房子都紧锁大门,人去牛空。记者在公路边采访了改行修理汽车的牧民朱玉宝:

记者:好多房子都没有人住了,他们是不是奶牛养不下去了人都走了?

朱玉宝:确实都是这个事,奶子不值钱,奶子没销路,都走了。打工的打工,想办法养点本地牛的,养点本地牛。或者是一家子出去给人家养牧去了。

乌兰嘎查党支部书记徐福军告诉记者,他们这个嘎查是从浑善达克沙地的沙窝子里搬来的,2002年一起搬来的共有四个嘎查,300多户牧民。当年政府是为了保护浑善达克沙地生态不再恶化,才实施的这项生态移民工程。徐福军:

徐福军:大家最早是02年整体搬迁吗!搞那个京津风沙源治理。

记者:这个房子当初都是政府扶持你们盖的?

徐福军:是,政府直接拔款,投资盖的。禁牧,然后直接搞的奶牛村。

记者:那个时候是不是草场破坏很严重?

徐福军:对,那个时候主要是靠山上放牧。沙子造得比较厉害。最后就是政府号召农民直接进奶牛村,这样不是把草场不就直接保护了吗!

正蓝旗政府落实国家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为牧民免费盖了房子,补贴牧民每户买了两头奶牛。希望通过奶牛圈养保护好浑善达克沙地。300户牧民不负政府厚望,600头奶牛圈养发展到4000多头,浑善达克沙地得到了保护,牧民的生活质量也有所提高。但是现在奶价太低,农牧民已经无法养殖奶牛了,一些牧民不得不重新养殖肉牛,并把肉牛重新放回沙窝里。十几年的生态保护成果又开始被破坏。徐福军:

徐福军:养奶牛养不了,他得想生活出路呀,没办法它就想养点其它的,肉牛增加了一部分。

记者:现在剩下的这些奶牛夏天也都放牧对吧?

徐福军:对,放一部分。他一直喂了喂不起。

内蒙古自治区人大代表宝音图2015年曾经呼吁政府解决浑善达克沙地牧民牛奶销售难的问题,防止生态破坏出现反复。但是当地政府管不了外来乳品企业,本地又没有乳品企业,人大代表的提议就这样无疾而终。

乌日图苏木牧民人均只有150亩草场,如果家家回到过去养殖肉牛、肉羊的老路上,草场根本无法承载。因此象庞真才一样,大多数牧民都选择外出打工。记者联系到一位叫郭建明的牧民,他说,很多外出打工的牧民都象他一样,在外面生活的并不好。

郭建明:我今年虚岁六十,也没找着工作。

记者:那生活怎么维持呀,现在?

郭建明:今年我们家从三月份她吃了低保,剩下就自己那啥呗!

农牧民个体养殖奶牛的模式无法持续,生态保护项目也失去了发展的经济基础。而在正蓝旗哈必日嘎镇,牧民卖了奶牛以后,政府实施的奶牛脱贫项目也宣告破产了。民乐村牧民张志福:

张志福:移民户全来养奶牛,

记者:最开始的时候是国家扶贫项目养牛?

张志福:对扶贫项目。

记者:都是怎么样的扶法呢?

张志福:扶就是你自己拿出一千块钱来,这个牛三千,哎,那两千国家政府给补贴了。我们当时买了两头,我花了就是两千块钱,政府给补了四千。

记者:现在就是说国家的扶贫项目就失败了?

张志福:失败了,肯定失败了。

记者:牛全卖了。

张志福:全卖了,整个地我说就趴窝了。还是贫困吗!

和林格尔县宇春奶牛合作社农民赵栓劳2015年卖掉200头奶牛以后,全村农民都发愁。因为小区里的500头奶牛一年要吃掉百万斤玉米,不仅赵栓劳自己家的玉米不用卖,每年他们的养殖小区还要不停地购买邻居家的玉米。如果赵栓劳的奶牛卖光了,村民种的玉米就要另找出路。赵栓劳:

赵栓劳:牛一天是喂五公斤玉米。

记者:就是十斤玉米,一年3650斤。

赵栓劳:如果养的牛越多,玉米消耗量就越大。

2016年起,国家和自治区提出,内蒙古五年内要压减玉米种植面积1000万亩。主要解决办法之一是实行粮改饲。而无论是种青贮还是种牧草,都需要培育发达的奶牛或者高端肉牛养殖业。如果农牧民不养奶牛,改种饲草或者青贮,就没有市场销路。

呼伦贝尔市海拉区牧民安利生卖掉自己的奶牛以后一直想哭:

我们老两口就是纯纯的牧民,打小十来岁就开始整这个了,别的改行,你说都五十多岁了,能干啥我们?力气力气没有,除了饲候牛啥也不会。哎呀!愁死了。

海拉尔区副区长顾淑萍说,哈克镇是内蒙古奶牛养殖第一大镇,多年来,奶牛养殖业一直是哈克镇的支柱产业。如果牧民们全都卖了奶牛,等于全镇的支柱产业塌掉了,政府也很难安排他们就业。顾淑萍:

哈克镇的老百姓,它就是一百多年的养牛史,它就是干了一辈子这个活,我就是靠养奶牛,他就会养这个,别的也不会干。

在正蓝旗,由于政府看到牧民大量退出奶牛养殖无法就业,政府又找不到恰当的岗位解决他们的生活出路。为此,政府组织了一个手工奶制品加工培训班,一百多户牧民学会了做手工奶制品。但是奶价在降低,制作手工奶制品的牧民突然增多,双重压力让当地的手工奶制品出现恶性竞争,牧民的就业问题还是没法解决。牧民张志福:

张志福:奶豆腐也贱,都赔钱,就今年一下子市场上奶豆腐也太多了。你卖十六,人家卖十四块五,你卖十四块五,人家十二、十三马上也有。

记者:这种小工厂太多了吗?

张志福:太多了,现在咱们蓝放有六十多家。你看,他生产的牛奶卖不了,没人收这是一个困难,就自己做,就这样整个趴窝了。加工的也不做了,养活奶牛的也都卖了。

实际上,农牧民大量退出奶牛养殖业对乳品加工企业来说也没什么好处。当前国内很多乳品企业都依赖国外的奶源,当国际奶源市场一旦发生风吹草动,我们的乳品企业就失去了原料来源。2013年发生的全国性奶源短缺现象就是最好的证明。自治区农牧业厅厅长郭健分析2013年“奶荒”问题成因时就提出,乳品企业要稳定发展,就必须和奶农建立稳定的利益链接机制。

一个是受国际奶粉市场的影响,就是五月份,干旱的影响新西兰牛奶的产量减了百分之二十七点多。七月份新西兰又发生了肉毒杆菌事件,我国暂停了新西兰恒天然奶粉的进口,奶粉量进口减少,价格高,引起了奶源的紧张。

内蒙古农牧民个体养殖奶牛的模式即将面临坍塌的风险,我们目睹在这一过程中农牧民的困苦和挣扎,看到了奶牛养殖业萎缩带来的各种不利社会影响。但是面对国外廉价牛奶、奶粉的冲击,面对国内乳企低价收奶的现状,农牧民个体养殖奶牛到底有没有出路?明天欢迎您继续收听系列报道——《内蒙古奶牛养殖业遭遇“寒冬”考验》第三篇:农牧民个体养殖奶牛到底何去何从?

 

编辑:郑颖

关键词:

说两句

相关阅读

参与讨论

我想说

央广网官方微信

手机央广网

点击排行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6807188 新闻热线:4008000088 E-mail:4008000088@cnr.cn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0102002 京ICP证150508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02120007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介绍 | 央广网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