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阵轰隆隆的马达声响起,一条黄色云带便在地面形成,尘起遮天蔽日,还未散去,伴随着另一辆运矿车的经过,这里风云再起。
  这不是发生在电影里的桥段,而是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前旗乌拉山矿区前些年的真实景象。当年,矿企只重生产不重生态,让乌拉山脚下土地“伤痕累累”。
  如今,伴随着数年绿色矿山建设的持续推动,这里重现了往日的生机盎然:湿漉漉的路面无扬尘再起,全封闭的厂区只看见车辆进进出出,绿油油的景观林郁郁葱葱,废水处理后汇进了景观湖,落日后的球场上工人们挥汗如雨……看到这番景象,让前来参观学习的唐山一家矿企负责人李军感叹不已:“干了一辈子矿,到这里算是见到了绿色矿山的真模样。”
  这种变化,得益于乌拉特前旗旗委、旗政府坚决贯彻中央生态发展思想的努力。“这几年为了推进乌拉山生态修复,我们果断关停整顿了一批破坏生态、违法违规矿山企业,同时推进矿山企业并购和整改,探索出了一条工业发展和生态保护相得益彰的好路子。”乌拉特前旗自然资源局局长王学峰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让生态保护成为企业发展的“生命线”
  在开启生态治理之前,长期无序开发让乌拉山生态环境极度恶化,废渣随意堆放,运输道路没有硬化,起风便是漫天黄沙。“运矿石的车走过,后面基本上啥都看不见,万一掉下块石头,后车就遭殃了。”内蒙古华拓矿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峰林提起那时的情况仍然感到心有余悸。
  乌拉特草原更是“千疮百孔”。不仅草场破坏严重,选矿厂周边留下的深坑,成了他们的梦魇。 “有时候牛、羊吃草时路过一不小心就掉进去了,积水深的地方掉进去就淹死了。”沙德格苏木毕克梯嘎查牧民孟克吉雅说起那时的情形来直摇头。
  工业发展和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变得不可调和,改变已经迫在眉睫。2017年,随着《乌拉山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及周边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实施方案》的出台和实施,乌拉山矿区开始变了模样。
  废弃的矿井被封填,尾矿库铺上了绿网栽上了树木,硬化了专门的运输道路,洒水车昼夜不停地奔波着。乌拉山脚下的土地,绿色开始在不断地蔓延。“我们也开始意识到,不能拿走资源就万事大吉,如果再不重视生态保护这条红线,企业就绝对活不下去。”乌拉特前旗中正矿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正矿业)董事长李正第一时间响应政府号召,带领企业进行矿山生态治理。
  乌拉特前旗自然资源局矿业权管理股股长王国栋亲眼见证了乌拉山矿区治理全过程。在他看来,治理既改善了矿区的地质环境,降低了地质灾害发生的风险,同时最大限度地保护了草原,改善了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多年治理加上今年降雨量比较大,乌拉特草原成了一片绿色的海洋,看到这种景象,大家都感到无比欣慰。”
  “我们现在已经有两座矿山通过国家级绿色矿山验收,8座矿山通过自治区级绿色矿山验收,对我旗矿业的发展起到一个引领示范带头作用。”王国栋介绍,当前企业普遍意识到建设绿色矿山是一条必经之路,也是一条生命线,“如果在2025年前还达不到绿色矿山的建设标准的企业,预计就要被关停。”
  工业发展成为生态保护的“助推器”
  在乌拉特前旗西沙德盖钼业有限公司厂区记者看到,全封闭的闭环生产模式的运行,将生产对生态带来的影响降到了最小。总经理郭学超告诉记者,他们公司在2019年完成破碎筛分系统全流程自动控制,今年完成磨矿回路的过程控制与浮选回路的过程控制,实现恒定给矿、比例给水、分级机溢流浓度和粒度的控制以及浮选加药量控制、闸门控制、精矿品位控制等,提高矿山生产效率的同时,也做到了节能降耗的效果。
  “我们在绿化上也下了大功夫,每年撒种大量草籽,厂区周边的树种,也是精心挑选吸尘能力比较强的松树、杨树等树种。”在郭学超看来,绿色矿山核心是技改,外在是绿化。
  走进乌拉特前旗新安信发矿业有限公司厂区,如同步入了一座设计别致的景观公园。该公司总经理刘光贵指着北面一座数十米高长满了植物的缓山坡告诉记者,这就是他们的尾矿库。记者上到尾矿库顶,顶上用尾矿粗砂覆盖,基本上看不到扬尘。而向北望去,苏计沙漠已经被挡在脚下,近处已经稀稀疏疏地长出了不少植物。
  “我们这些企业每年在绿色矿山上的投入都不小,多的几千万,少的也有几百万。”在中正矿业厂区内,李正说起绿色矿山来如数家珍,在他看来,目前大家在北部厂区的尾矿库已经形成了一道绿色防线,沙漠不仅过不来,而且在逐步减小。
  而为了减少运输过程对草原生态的影响,内蒙古华拓矿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拓矿业)在并购多家矿山的基础上,花费数亿元巨资修建了一条地下皮带运输走廊。“一下子投入这么多资金对企业肯定是负担,但我们既然选择了扎根乌拉特前旗长期发展,就要对保护生态负责到底。”华拓矿业总经理王洪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在这里,工业发展产生的资本正在成为生态治理的“助推器”。
  绿水青山是未来发展的终极答卷
  巴彦淖尔市委书记常志刚在年初视察乌拉山矿山治理工作时强调,要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坚决淘汰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落后产能,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延伸产业链条,发展循环经济,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努力走出一条生态治理、产业振兴和民生改善相结合的路子。
  资源开采总有尽头,但生态保护关乎千秋万代。“我们要做一个什么样的矿山企业?我们将来会留给乌拉山一个什么样的摊子?”这两个问题,是华拓矿业董事长石文杰留给自己和所有华拓员工的一份思考。对保护生态有着近乎完美追求的石文杰,不仅在华拓成立了专门的绿化办公室,而且亲手打造了华拓工业小镇的发展构想。“几十年后这里不开矿了,也是一个环境优美的工业公园,也会成为一个个性旅游的打卡地。”石文杰说出了自己的构想。
  如今走进华拓矿业的办公区和生活区,道边树木成荫,湖面鸟飞鱼跃,整齐划一的现代建筑,让人很难将其跟矿区联系起来。今年,华拓矿业在原有5667亩生态修复治理面积的基础上,又增加了2000多亩绿化面积。为了让绿色惠及于民,他们规划了一个1580亩的绿色生态果树培育基地,计划三年内栽植苹果树,梨树,枣树等果树10.3万棵。华拓矿业绿化负责人王学德告诉记者,这些果树在成型挂果后,将全部转交给当地嘎查村委会和牧民,“我们所有的工作,都是为了让当地百姓受益。”
  采访期间记者看到,当地对于露采形成的巨型采坑,有的成了尾矿排放池,有的则有更大的用途。“乌拉山地处排洪区,资源开采结束后,我们将建立专门的导洪渠,将雨季的洪水排进去,成为人工水库。”按照石文杰的构想,工业小镇最终的出路,还是要走旅游路线。
  在采访中中正矿业总经理金鑫告诉记者,他建议由政府出面,成立一个专门的绿色矿山发展协会,统筹绿色矿山建设标准和推进,同时,对矿区未来发展进行科学规划,“我们大家都在一个工业发展区域内,大家抱起团来谋发展,肯定要比单打独斗强,资源利用也能达到最大化。”
  乌拉山脚下,现代工业和生态文明和谐共生,一曲 “绿染”大漠的“工业交响曲”已然奏响。(文/宋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