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9日,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工作的保洁员吉云在工作中由于电动三轮车事故腰椎受伤住院,等他出院能重新参加工作后却没有得到公司任何补偿。2020年9月,他将公司告上法庭。

    2020年9月4日,吉云接到了呼和浩特市新城区法院的电话。对方说:“打官司费时费力,你们双方坐下来谈一谈?我们调解不收费,双方能谈拢,省时、还省钱。”

    吉云同意了调解。随后,新城区法院劳动争议诉调工作室的调解员、内蒙古新广律师事务所律师崔凯介入调查,经过现场调解以及电话等多种方式,最终促成双方达成和解。

   

    新城区法院劳动争议诉调工作室通过第三方鉴定机构鉴定他为十级伤残,赔付标准应该在8万元~9万元之间。经过调解,劳动关系双方达成一致:公司赔付吉云医疗补助金、伤残补助金等共计85000元。

    让吉云连连称赞的是,协议规定2020年10月30日前赔付须到位,在新城区法院劳动争议诉调工作室催促下,9月末吉云就收到了所有的赔偿金。

    “没想到近两年的纠纷,不用开庭,20多天就彻底解决了。”吉云说。

    “如果公司不给钱,当事人可以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崔凯律师说,调解协议进行了司法确认,具备法律效力。

     2020年2月,最高人民法院和全国总工会联合印发《关于在部分地区开展劳动争议多元化解试点工作的意见》,内蒙古被列为试点后,呼和浩特市新城区先行先试。2020年6月10日,新城区以“法院+工会”工作模式为基础成立了劳动争议诉调工作室,发挥工会贴近基层劳动者、擅长群众工作的优势,以及法院在具体劳动争议案件调解中的权威性、专业性,有效引导职工依法理性维权,共同推动劳动争议高效化解。

    劳动争议案件多涉及劳动报酬、经济补偿、社会保险等职工切身利益。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和复工复产形势下,如何不断提高化解劳动争议的效率和水平?

    呼和浩特市总工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法院+工会”劳动争议诉调制度充分发挥了工会调解在劳动争议处理中第一道防线的作用,降低了维权成本,最大特点就是快捷,一些事实明确、双方争议较小的案件可在几小时内得到解决。

    截至目前,呼和浩特市6家试点旗县区劳动争议诉调工作室均在正常开展工作,各工作室制定出台了相关工作规定、资金管理办法、调解员管理办法等文件,工作流程、各项规章制度、调解员信息已上墙,各工作室选派4到6名调解员、书记员开展调解工作及日常案卷整理和与法院对接联络工作。

    呼和浩特市总工会拿出诉调对接专项资金150万元,第一批在工作室成立时下拨了118万元,第二批和内蒙古自治区总工会拨付每家试点单位的1万元也于2020年年底下拨。各试点旗县区总工会投入资金34.6万元,已接收劳动、劳务争议案件204件,调成103件,涉及职工132人,为职工追回经济补偿金等费用394万余元。

    据了解,呼和浩特市各试点地区工会密切与法院的联系,相互配合,法院主动印制宣传折页,参与立案分流、委托委派、案件调解、司法确认、申请执行等各个环节,随时跟进,给予业务指导和工作支持,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得劳动争议调解工作更加高效、便捷。形成沟通顺畅、联动及时、配合默契的多元化解纠纷新机制。

    同时,呼和浩特市各劳动争议诉调工作室按照“业务水平高、法律知识全面、实际经验丰富”的原则,选派法院退休工作者、工会工作者、司法局工作者以及律师等来担任劳动争议调解员。为劳动争议调解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必要的人才支撑。截至目前,各试点旗县区共计配置专兼职调解员39名。

    针对因受疫情影响或调解双方因故不能同时到场等情形,无法进行面对面调解,呼和浩特市各劳动争议诉调工作室通过法院云庭系统进行线上调解。在调解员的主持下,双方当事人通过视频实现网上对话、网上调解,全程录像录音,实现高效、便捷、安全地“多元调解”模式。

    呼和浩特市总工会相关负责人说,呼和浩特市总工会为了更好的推进“法院+工会”劳动争议诉调工作模式,将继续加强与法院的联系,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沟通顺畅、联动及时、配合默契的多元化解纠纷新机制。

    2021年,呼和浩特市总工会将在现有6个试点旗县区较为成熟经验做法的基础上,增加和林县、武川县、清水河县总工会,在全市范围内推开“法院+工会”劳动争议诉调对接工作;将劳动争议多部门联动的机制延伸到司法所,与呼和浩特市司法局设在各街道办事处的司法所对接,延长工会维权的手臂,化解基层矛盾,切实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

   “呼和浩特市总工会2021年为每家劳动争议诉调工作室继续下拨专项资金20万元,确保这项工作往实搞、往深走、往细做,这项工作绝不是一时之计、搞形式、走过场。”呼和浩特市总工会相关负责人说。(工人日报记者李玉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