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呼和浩特2月24日消息(记者 田凤元 通讯员 刘建忠)2月23日,农历正月十二,来自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的红十字志愿者郭先生完成了造血干细胞捐献,为一名患有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小朋友送去了生的希望。同时,郭先生也成为了内蒙古自治区第107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郭先生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央广网发 吕静楠摄
  郭先生出生于1992年,2015年6月,他加入了中华骨髓库,成为了一名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前不久,当地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给郭先生打电话,告知他的血样与一名患者初配型成功,并介绍了采集基本流程。得到家人支持后,郭先生在同意书上郑重地签署了自己的名字。他说:“得知配型成功,我很激动,因为救人是我加入中华骨髓库的初心,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给我们讲解了很多捐献细节和成功案例,给了我鼓励,家人、朋友和同事都很支持我,坚定了我捐献的决心和信心。”
医生和志愿者与郭先生合影(央广网发 吕静楠摄
  郭先生是一名扶贫干部,在包联村中曾有一位村民因白血病离开了人世。他说:“健康是人生最大的资本,如果那位去世的村民也能配型成功,得到及时医治,也许现在还活着。如今,我有机会挽救别人的生命,我一定配合捐献,希望对方早日康复,能将这份爱心传递下去。”
小朋友亲手写的感谢感(央广网发 吕静楠摄
  志愿者宣读了患者小朋友亲手写的感谢信,信中说她受疾病困扰已有八年之久,休学一年的她多么想回到欢声笑语的学校,回到同学和老师身边,郭先生的出现仿佛让她看到了希望的曙光,小朋友说:“虽然我们素昧平生,但您的无私奉献使我信心倍增,您的恩情没齿难忘......”
  记者了解到,造血干细胞捐献与移植是目前治疗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重症血液疾病最有效的手段,是拯救生命、传递人间大爱、造福人民群众的一项生命工程。
  2004年,内蒙古自治区红十字会启动造血干细胞捐献工作。截止目前,加入中华骨髓库内蒙古分库的志愿者有47939名。2018年8月,自治区第一个造血干细胞捐献采集室设立,填补了内蒙古没有造血干细胞采集室的空白,方便捐献者就近捐献。
  在捐献造血干细胞之后是否会对身体有损伤?内蒙古红十字会造血干细胞采集室主任尹文杰说:“在传统概念中,‘敲骨取髓’是老百姓眼中骨髓采集(采集造血干细胞)的常用方法。从上世纪90年代后,完全实现了从外周血采集造血干细胞的技术。供者在住院后需注射动员剂,将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动员到外周血,在外周血采集造血干细胞。采集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遵循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颁布的采集技术标准,技术、设备成熟,耗材一次性使用,安全可靠。”
  尹文杰医师表示,体内95%的造血干细胞处于安静状态,只有5%在“工作”,这5%的造血干细胞能完全满足人体造血功能,只需采集体内四十分之一的造血干细胞,就能实现捐献目的。造血干细胞具有高度自我更新、自我复制能力,捐献1-2周内,血液中各种成分可恢复到原先水平。捐献造血干细胞安全、科学,无损健康。
  如果您想加入中华骨髓库内蒙古分库,成为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可拨打您所在的当地红十字会联系电话,也可拨打内蒙古红十字会三献办咨询(0471—4501218),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会指导您完成登记和血样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