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遥感系统建设内容包括两架国产中型遥感飞机平台,10余种遥感载荷,具备综合遥感多源信息数据处理能力的航空遥感数据综合处理与管理系统等。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 创新研究院航空遥感中心副主任、项目主任设计师朱金彪介绍:“我们的飞机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能同时装载多个载荷,同时这个飞机上还具有卫星通讯实时处理的这些能力,我们这个飞机一共开了10个窗口,做同步的获取,这种能力现在是在国内这种综合性能是最高的。”
来自国家有关部委、科研机构等单位的近30位专家出席了航空遥感系统验收会。验收委员会认为,建设单位通过多项自主创新,实现了我国中型航空遥感平台和系统从无到有的跨越。设施综合性能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同意该项目通过国家验收。
项目团队经过多年的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全面完成了建设任务,其中80%的遥感设备为自主研发并实现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副院长、项目总工程师丁赤飚表示,该项目开创了多个第一:“我们的系统功能非常全,作为一个航空遥感平台,在一个飞行平台上具有这么多综合的功能,这个国际上是少见的。”
航空遥感系统的建成,填补了国内具有长航程、多功能、多观测窗口的中型航空遥感飞行平台研制空白,能够获取包括陆地、海洋、大气在内的多类型遥感数据,服务领域可广泛覆盖农业、林业、海洋、测绘、环境、灾害等。
航空遥感系统国产中型遥感飞机平台(新舟60)(央广网记者 宝音 摄)
另外,本次科研过程,还组织了内蒙古综合遥感科学实验,与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生态监测部门、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工业大学等合作共同开展应用研究,共飞行8个架次,飞行作业面积约3000平方公里,获取到四个波段多极化微波以及多光谱、激光等监测数据。主要作业区域包含浑善达克沙地及周围林地、草原等,生态环境极具代表性,特别有利于深入研究草原遥感监测中地类边界信息提取、植被分类和沙化分类等问题,对实现草原生态的快速监测评估与预警具有重要的意义。后续将结合这些数据,开展草原生态环境监测评估、草原边界信息提取、植被分类技术与森林遥感监测以及沙化精确分类等方面的科学研究。